快訊

    朱家安專欄|廣播金鐘風波:羅小雲「喔喔喔喔」也算歧視嗎?

    2020-08-26 13:36 / 作者 洪采姍

    廣播金鐘獎的記者會上,評審委員會主委羅小雲在提到跟原住民族有關的節目《原聲探索》時開玩笑發出「喔喔喔喔」叫聲,問台下「你們是不是應該這樣叫?」






    有些人譴責羅小雲歧視原住民族。廣播金鐘獎小編在臉書留言處替羅小雲傳達道歉:「羅小雲透過文化部影視局表示,當天因為原民電台連續有多項節目入圍,她於宣布時替他們開心,因而有該反應,絕對沒有不尊重原住民族的意思,她的言語及動作讓原住民朋友感到被冒犯,她深感抱歉,並深深致歉」。



    這個道歉的場合、形式和內容都讓很多人覺得誠意不足,這方面我就不說了,我想說的是,若羅小雲覺得這個道歉沒問題,這是因為他沒有理解什麼是歧視,以及涉及歧視的言論為何糟糕。 

    廣播金鐘獎評委會主委羅小雲唸到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時,發出「喔喔喔喔」的叫聲,並說「你們是不是應該這樣叫啊」。(圖片來源/擷取自臉書)

    歧視的兩種誤區

    上述道歉,差不多就是臺灣社會歧視風波後的標準道歉公式:我不是故意不尊重你,我知道你不爽,我很抱歉。照這個公式,道歉者同意下面這兩件事情很糟:



    (1)糟糕的意圖:人藉由言論來表達對特定族群的不尊重。



    (2)糟糕的後果:人的言論實際上冒犯特定族群。



    並且,道歉者否認(1),並為(2)道歉。



    雖然羅小雲沒有明說,不過這種道歉的潛台詞其實是:冒犯了大家我道歉,但我沒有不尊重,所以不算歧視。回顧一下各種名人歧視言論風波之後的道歉,大多都長這個樣子:「讓大家傷心我很抱歉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也有很多同志朋友八拉八拉」



    這種道歉很常見,但在我看來背後有兩種錯誤。



    第一種錯誤是,道歉者認為說,如果沒有不尊重的意圖,就不算歧視。在這種想像底下,歧視不但必須有意,而且還得出於不良意圖,你得要真的看不起或討厭某族群,才能算是歧視他們、講出來的話才能算是歧視言論。



    這種「歧視必須出於不良意圖」的說法讓我們無能應對歧視言論,因為:



    (1)意圖不容易確認,而且有些歧視言論並非出於不良意圖,例如「我支持同志也有戀愛自由,但如果同性婚姻過了,社會可能會因為少子化滅亡」。



    (2)在這種理解底下,「歧視者」被看成充滿惡意的心胸狹窄之徒,自然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歧視。這會讓歧視議題的溝通更困難。



    反過來說,若我們把歧視言論理解成「不見得出於刻意,但鞏固了對特定族群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就能更好理解歧視言論的危害,並且也不需要認為發表歧視言論的人總是出於惡意。



    人可能不小心發表歧視言論,甚至可能出於善意和無知而發表歧視言論,例如:「女生要讀數理可能比較辛苦,你要不要考慮填社會組?」



    把「歧視言論」理解成「不尊重的言論」,另一個錯誤在於,不管是不尊重還是冒犯,都沒有真的顯示出歧視糟糕之處。比起歧視,不尊重和冒犯更接近不禮貌,而比起不禮貌,歧視嚴重多了。

    部分道歉者認為沒有不尊重的意圖,就不具有歧視意味。(示意圖來源/Pixabay)

    歧視來自不平等

    以羅小雲的發言為例,這個發言歧視原住民族,在我看來,是因為它來自不平等,且鞏固不平等。



    首先,羅小雲拿「喔喔喔喔」開玩笑,這個行為顯示了,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就算不理解,就算是在重要場合,也可以隨意拿來開玩笑。



    讓我們思想實驗一下不同情況:如果羅小雲吼出來的真的是某一族的傳統詠唱、禱詞或戰吼,而羅小雲不但發音都正確,並且在假裝開完玩笑之後,還正色跟大家說「你們剛剛覺得有趣,因為你們以為我在亂吼,讓我跟你們說,這真的是___在___用的___ 」。在這種情況底下,若要挑剔,羅小雲可能依然有文化挪用的問題,但是應該比較不會有歧視的問題。



    再來,臺灣之所以會有「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就算不理解,就算是在重要場合,也可以隨意拿來開玩笑」這樣的氛圍,是基於過去歷史的不正義:原住民族被殖民和壓迫,長期以來被當作文化程度低落、不值得了解的一群人。



    而這樣的氛圍也實際讓原住民族在維繫和發展傳統文化方面陷入困境,並且難以藉民主程序實踐相關權利。我們可以聯想一下原住民族祭典和觀光的衝突,以及像是打獵這樣不時就會出現的議題,也可以聯想一下其他受到打壓或輕視的文化,例如閩南語和ACG。



    在多元文化社會,若特定族群難以維繫發展自己的文化,這不只是「文化斷了很可惜」的議題,還涉及族群之間的平等議題。



    對內,特定族群難以從傳統建立自我認同和自尊(傳統文化不是自我認同和自尊的唯一來源,但是常見來源),對外,人發現自己對東西的珍視不受其他人尊重,且其他人將這種隨意的態度此視為理所當然。



    歧視值得重視,就是因為歧視不只是關於禮貌,而是關於平等。



    當某族群在社會中被歧視,代表這個社會允許自己概括性的看輕特定成員,讓人成為二等人。二等人不受尊重,且難以照和平文明管道爭取自己該有的權利,歧視不但顯示社會有道德瑕疵,也顯示社會有動盪風險。

    原住民在台灣過去歷史中,長期被當作文化程度低落、不值得了解的一群人。(圖片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

    用「反制言論」對抗歧視

    照這樣想,社會大眾對羅小雲言論的反對不但正當而且必要。整理一下:



    (1)羅小雲在正式場合發表公開言論。



    (2)而這個言論預設了「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就算不理解,就算是在重要場合,也可以隨意拿來開玩笑」。



    (3)如果沒人表示意見,代表大家再度默認此預設,而我們的默認,會讓前述原住民族的困境更加鞏固。



    在〈Blocking as counter-speech〉這篇論文裡,哲學家藍騰(Rae Langton)認為,當我們遇上這類有不公平預設的說法,應該用反制言論(counter-speech)回應,避免肯認不公平的預設。



    在我看來,目前大眾對羅小雲的回應當中,有許多可以算是反制言論,這些反制言論的直接對象其實不是受到譴責的羅小雲,而是羅小雲的玩笑倚賴的,種種對此社會的原住民成員不公平的預設。



    *感謝Jerry Hs、JuYa Tsai、Savungaz Valincinan和jjc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朱家安專欄|心裡有歧視,才會覺得別人歧視嗎?

    朱家安專欄|脫口秀:歧視、仇恨和冒犯的界線在哪?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