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如何用「一支支寶特瓶」闖進 2018 世足決賽?

    2020-06-20 14:21 / 作者 黃梅茹

    你知道台灣曾「闖進」 2018 年世界盃足球賽的決賽嗎?雖然挺進決賽的不是台灣球員,而是 MIT 環保球衣。一同認識台灣的環保紗成衣技術,如何讓外國球員穿上一件件「寶特瓶」。


    由寶特瓶製成的 MIT 環保球衣,曾帶領台灣「闖進」 2018 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圖片來源/Tom Page, CC Licensed)

    特殊環保紗材質,球員一天排出 1000 cc 的汗也能保持乾燥

    2018 年世足賽共有 32 個隊伍角逐,有一半參賽國家的球衣都是來自 MIT 的環保球衣,時隔一年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臉書粉專日前發文,透露環保球衣的製作秘法。



    首先,廢寶特瓶經過資源回收,被送到回收處理廠;接著會被分色分類,塑膠會被粉碎而變成「塑膠碎片」;塑膠碎片隨後會經過磁選和比重分選,以及分解、加工,融化的塑膠粒再透過機器抽絲,變成可再利用的再生環保紗。



    不過,在前面的階段就要做好回收分類、潔淨度,否則不純物質沒去除乾淨,會連帶影響抽絲、面料段的染色品質。此外,由再生環保砂製成的衣服,衣服上會有 RPET 的標籤。



    先前提供世足環保球衣的台灣廠商也提過,一件環保球衣約使用 7 – 8 個回收寶特瓶重新製成,且布料比往年更輕、更有彈性,禁得起球員拉扯。而特有的紡織技術讓散熱孔變大,加速排汗且保持乾燥,就算球員一天排 1000 cc 的汗也沒問題。



    台灣近年來力拚循環經濟,寶特瓶回收率更已達到 95%,回收成果可說是外列全球前段班,但助台資源回收的幕後功臣們,卻遇上生活不易的窘境。


    拾荒者是台資源回收最大功臣,但處境日漸艱難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資源再生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俊銘曾稱拾荒者為「台灣資源回收最大的功臣」,依高雄市而言,當地拾荒業者平均每人每天能集 50 公斤以上的回收物。不過,近幾年寶特瓶等塑膠回收價格不好,再加上政府現行的回收獎勵機制,大多落在中、上游的回收廠商,少流向最低層的拾荒者,讓他們越來越難以維持生計。



    再者,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拾荒者的收入受影響。日前《聯合報》報導提及,長期關注拾荒長輩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表示,過往拾荒者一天可透過回收換得百元以內的餐食費,如今疫情衝擊店家訂量,紙箱、鐵罐與寶特瓶等資源回收物也跟著大幅減少,導致拾荒長輩日均收入少了 5 成。



    黃梅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