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靜儀醫師專欄|自費醫材訂上限,台灣準備迎接有錢沒醫材的未來

    2020-06-11 20:46 / 作者 林靜儀醫師

    健保署要針對健保部分給付項目的自付差額進行上限管制。而且並無意外的,說法是還是十多年來用的「保障民眾權益」、「預計有多少人受惠」;只是健保署從來不會告訴你的是,未來有多少人會受害。




     



    怎麼會有人受害?調低自費費用,限制收費上限,甚至統一自費品項金額,不是對病人很好嗎?



    大家忘記健保署砍藥價和砍給付,導致藥品品質無法提升、國產藥廠無力投資研發、原廠藥品不符成本,一一退出台灣市場的悲慘結果嗎?



    我們先搞清楚台灣在醫療資源上的優劣態勢。

    健保署近期宣布要針對健保部分給付項目的自付差額進行上限管制。(示意圖來源/Photo by Marcelo Leal on Unsplash)

    理論上來說,台灣的經濟實力好,醫事人員訓練完整,醫療品質具國際水準,應該是高品質的新藥、新治療、新醫材廠商想要積極提供產品的國家;但是,台灣人口數並不多,市場小,最糟的就是我們有一個完全摧毀醫療專業價值的健保;健保理論上稱為「健康保險」,但並不反映保險的精神,反而因為是獨大的國家健康保險制度,加上對於弱勢保障的精神,從輕症到重症全包,但是不敢漲價、不敢不給付,偏偏又不落實分級醫療,採取吃到飽狀態,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不虧損,導致衛福部和健保署二十年來只有一個精神,「省錢」。只要能省錢,讓民眾繼續所有醫療都能吃到飽,就能夠維持衛福部不斷宣傳的「台灣健保世界第一」的成績。



    這種文化,不要說因此國內藥廠和生醫廠商只能在這種吃不飽也餓不死的醫療產業環境中載浮載沉,外國廠商一旦要進入台灣市場,就得準備讓價格被定錨,而且還要面對每隔幾年就再往下調的狀況。請問,台灣哪來的誘因,讓國內廠商發展新藥新生技產業,讓國外廠商來投資或者引進最新的藥品醫材?



    台灣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慢性病和癌症個案日增,這些病患都因為健保能夠獲得良好品質的長期控制,同時因為醫療人員的不吝付出,急重難症的存活率高。



    簡單來說,健保耗用越來越多,醫療人員在低廉的給付情況下,越來越血汗,專業被踐踏到不如賣保健品;而癌症,慢性病的新藥、新治療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精準醫療的藥品與治療,治療成本越來越高,健保越來越難滿足,最終必須以健保搭配部分自付額的方式,滿足多元的病患需求。

    (示意圖來源/Photo by Olga Kononenko on Unsplash)

    這都是事實,但是健保不敢跟民眾承認,過去宣稱的包山包海,還是包山包海,只是沒辦法包得「那麼好」那麼「全面滿足」了。



    衛福部因為認為自付差額醫材的「價格差異太大」,想要進行管理、維護病患知的權利,可以;但是作法應該是與各專科溝通,了解所謂「價差」是否合理,是否反映了什麼病患與政府都忽略的成本,是否專業團體內部有控管機制,而不是把蓋子蓋起來,做一個「影響目前自付品項八成九」的「自付上限」,並且向民眾邀功「你看我讓你少付錢了」。



    剛剛提過,台灣市場小,健保定錨讓醫療產業價值極低,如果再把各種醫材加上自費天花板,第一個開始的是某些超過或接近自付上限的醫材,優先退出醫院,接著就是廠商或代理商將產品撤出台灣,這時候民眾願意付錢,醫師想要提供,也已經沒有東西了。



    再者,未來所有新研發的醫材勢必比已經壓低價格的現行醫材來得昂貴,也就是說,「自付上限」這個蓋子蓋上去之後,未來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新的、品質改善、效果更佳的醫材,能夠符合健保署訂定得上限標準。這時候,台灣等於完全被新醫療技術與服務拋棄了。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宣布「訂定醫材自付額上限」,會引起不同科別、不同層級醫院的醫療人員排山倒海的反對,因為這不是牽涉到特定科別的利益,而是全民的醫療品質未來。



    有人說,醫療有價格差異對弱勢不公平。其實,健保這樣、美食街收入,還有自費品項收入,也是維持著夠持續保障弱勢者能夠有永續的健保,其中一部分原因。包山包海吃到飽,還可以沒倒,繼續提供低廉質優的醫療服務,除了醫療人員的犧牲奉獻之外,你可能不知道,醫院的停車場、美食街收入,還有自費品項收入,也是維持著夠持續保障弱勢者能夠有永續的健保,其中一部分原因。



    林靜儀醫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