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中生沒讀過蘇東坡「靈魂會乾涸」?真正須檢討的可能是台灣的填鴨教育

    2020-05-28 15:10 / 作者 黃梅茹

    你相信沒讀過蘇軾(蘇東坡)的一篇經典短文,「靈魂就會乾涸」嗎?


    近日,大文豪蘇東坡的某篇經典短文引發爭議。

    《聯合報》近日報導指出,因應 108 課綱調整文言文、白話文的選文比例,部分出版社只好在新年度的國中國文課本裡,忍痛割捨已收錄至少 30 年的蘇東坡經典〈記承天夜遊〉。有國文老師因此擔憂,學生若沒學到蘇東坡,「靈魂會乾涸」,還認為平生不讀蘇東坡,「號稱學霸又如何」。但這樣的說法是否公允?



     


    這篇短文真有這麼重要嗎?

    首先,一同來看〈記承天夜遊〉這篇不到百字的古文在談什麼內容。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東坡在文中提及自己在幾年幾月幾日的某天晚上,因睡不著覺只好起身找好友,並記錄當天晚上觀賞到的明月與竹柏倒影,還藉機闡述自己在官場不得志,與不能為朝廷盡忠的遺憾。詞藻確實頗富韻味,但國文課本真的非有這篇不可嗎?



    對此,作家朱宥勳認為教學意義更應被重視,他表示文學作品一旦短過一個臨界點,就很難純粹從作品本身讀出太深的意義。若連「言」本身(資訊不夠)都不夠,哪裡拼得出「言外之意」。他也點出一個教育界的怪現象,「許多國文課本長期選某文,教學現場就會以為那篇文章重要到不讀不行」,但其實大家根本不曉得一開始為何要選這篇文章。





    真正讓人感到「乾涸」的,或許不是古文

    世上的經典作品成千上萬,是否真須拘泥於單一一篇古文?



    這起事件也引發網友討論,有人認為「文章蘊含思想反而更重要,且作者對事物的理解以及觀點或許才是閱讀最大的意義,與其逼學生如何讀這些古文,不如教導他們如何思辨、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也有人意識到,或許真正該檢討的是填鴨教育本身,即便以前學了一堆古文,但日常說話和寫文都詞不達意,豈不浪費了國文課?



    其實,一般人多少都有學生時期很討厭背文言文,但長大看宮廷劇發覺古文奧妙的現象,或許,問題不在學什麼文本,而是我們過往的填鴨教學方式、不明所以的教學目的,讓人感到「乾涸」。



     



    黃梅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