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余思賢專欄│你為台灣防疫有成歡欣鼓舞嗎?如果窄化思維,優越感會釀成另一波災難

    2020-05-04 15:11 / 作者 陳玠婷

    在這波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台灣防疫有成、舉國驕傲,帶來強烈的集體認同感。這種凝聚意識固然有助於團結防疫,但我今天想當個掃興仔,談談這背後的隱憂。



    讀者最近是否注意到下列的輿論現象:



    1.台灣捐助物資給外國之後,媒體大幅討論哪一國有感謝台灣,卻很少去追蹤這些物資有沒有真正幫助到人。



    2.很多網路言論把外國人簡化成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子。



    3.社會有一套團結防疫的法則,不跟隨者很快被貼上自私的標籤,甚至連提出異議者都快速被打壓。



    上述三者有個共通點:社會過度關注國家的優越面貌,導致更多有意義的資訊停止流動。簡單說,這個社會現在似乎有點興致過熱,以致於沒辦法理性檢視事情的全貌。所以,我們捐了物資卻只在乎感謝,而忘了關心物資使否公平正義地交到需要的人手中;我們更容易刻板化外國人,難以持平討論異於台灣的舉措中有哪些元素值得學習;對於不符期待的本國人,我們快速地貼上負面標籤,以免這些少數人破壞團結或團體的形象。



    因激情而阻塞異議資訊,對國內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大多數為防疫而推行的公共政策是為了服務社會的「典型成員」,必須經過不斷的討論和修正才能照顧到邊緣的弱勢者,但是一頭熱的民族至上情懷可能就淹沒了這些討論。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不要讓弱勢者孤單 也不要被優越感綑綁

    口罩3.0上線後,我曾在便利商店看見一位年輕顧客教一位老婦人操作機器領口罩,老婦人顯得有些慌亂,又一連支吾問了店員好幾個問題,後來店員不耐煩地說:「你把簡訊刪掉沒有序號就不能領啦!不然你等10點再過來我再幫你看!」店員說完轉頭忙去,老婦人向一開始幫她的顧客再三道謝之後,只得失望的離開。另一次,我和一名認識兩年的街友大姐聊到有人坐捷運沒戴口罩而被重罰的事情,她相當的驚訝,完全不知道有這件事情。



    在抗疫時期,弱勢者可能因為生活背景的限制、資訊缺乏等原因,沒辦法輕易跟上「團結」的腳步,即使跟上腳步,可能也要忍受比典型成員更高的代價。這次防疫也如SARS爆發當時一樣,在醫院有許多容易被忽視的角色,諸如洗衣工、醫院傳送等外包式的非典型就業者,但他們在過程中的生活壓力,未必和典型的醫護人員一樣,這些聲音很少傳出,否則會「擾亂」團結防疫的運作。



    台灣這次的防疫成就確實得來不易,但切勿被優越感綑綁,而忘了共同檢視每一項舉措對人的真實影響。我們也必須時時注意政府團隊是否會為了迎合這股迷思而起舞,若那一天真到來,極可能是另一波災難的開始。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