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慰安婦、福島核災藝術作品來台展覽:日韓政府不能直視的國家恥辱

    2020-04-24 12:26 / 作者 陳玠婷

    被日韓當局視為禁忌的藝術作品長什麼樣?《和平的少女》作品是一名韓國慰安婦少女雕像,她穿著韓國傳統服飾,嫻靜坐在和平紀念碑前廣場椅子上,雙手緊握,面視前方,旁邊空椅上有遺照、有鮮花,代表缺席的同伴們。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表現の不自由展》展出來自韓國、日本六組禁忌藝術作品,分別提及日韓慰安婦、天皇體制、福島核電廠、戰爭罪行與殖民歷史,作品皆以裝置藝術、影像呈現。



    為什麼藝術家不捏造、不腥羶色、不誇飾實際呈現歷史,卻遭日韓當局嚴格審查,或引起部分民眾抗議、威脅?甚至台灣場策展之初,也曾引起日本人反彈,呼籲台北當代藝術館不要傷害台日情誼。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曾分享,展覽的目的不是譴責審查機構,也不是引進一個儀式性的展覽,而是透過藝術,而是藉由藝術面對尖銳政治議題的時候,可以創造與公眾對話的可能性。



    日本藝術家新井博之、岡本有佳為共同策展人,他們進一步表示,世界各地都傳出審查藝術創作的消息,「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全球化,以及藝術家受到人權思想的啟蒙,進而反抗審查制度。日本的審查,與戰爭罪行及日本帝國殖民有很大的關係;歷史修正主義、種族與性別歧視於近年的崛起正是此般審查的溫床。



     


    圖片翻攝/台北當代藝術館

    即便是全球都知道的慰安婦、福島核災 政府依然不願面對且打壓藝術創作

    「表現の不自由展」的啟源,源自2012年,韓國攝影師安世鴻《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系列攝影作品,被相機大廠Nikon以禁忌作品理由中止展出。藝術家透過法律途徑要求公道,三年後最終獲得勝訴。



    因此,這組作品在台灣展出特別具有意義,象徵台灣多元文化包容力,更允許人民擁有討論相關議題的空間。相片裡的12名韓國籍慰安婦,二戰後被政府遺留中國,終身在異鄉孤苦無依生活。在安世鴻用黑白單色攝影下,她們臉上的皺紋、神情更明顯清楚了,呈現時局無情對待她們。

    韓國攝影師安世鴻的作品《重重-被遺留在中國的日軍朝鮮「慰安婦」》,紀錄韓國慰安婦被日軍帶到中國後被剝奪人權的歷史。圖片翻攝/台北當代藝術館

    另一組慰安婦相關作品《和平的少女》是南韓雕塑家金曙炅與金運成提供,創作理念取自從1992年1月8日開始的「周三抗議」,當時,一群關心慰安婦議題的人民,每周三到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抗議日本政府強迫韓國婦女當慰安婦。《和平的少女》則是紀念2011年12月14日「周三抗議」達1,000次的成果。 



    他們希望藉此作品對慰安婦受害者表達敬意,為她們爭取人權,給予公正公義的對待。在展場上,民眾可以坐在短髮少女旁邊一起合影,傳達支持。

    《和平少女像》有12個寓意,透過解說可以理解歷史背景與慰安婦人權訴求。圖片翻攝/台北當代藝術館

    《吶喊與低語─福島:紀錄與記憶》由日本獨立記者豊田直巳提供。豊田長期關注310日本大地震與何福島核災發展,攝影作品有生活在輻射地區的野生動物們,還有大量輻射廢棄物等等,傳達災變的荒涼與不堪。



    這系列影像作品,曾在日本大田區申請展覽時,被主辦方以「政治活動」拒絕,最後經過媒體報導與藝術家抗議後,才獲得參展資格。



     



    《表現の不自由展》

    時間:2020 / 04 / 18-2020 / 06 / 07 10:00 - 18:00 周一休館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當代藝術館,捷運中山站步行五分鐘)

    福島核災是舉世聞名的核廠災變,獨立作者豊田直巳長年追蹤周圍環境人文變化。圖片翻攝/台北當代藝術館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