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朱家安專欄|心裡有歧視,才會覺得別人歧視嗎?

    2020-04-07 17:02 / 作者 洪采姍

    冰莎:「這個找合作對象的徵才,說什麼希望對方是『很有原住民特色』的原住民,這樣不算是歧視原住民嗎?」

    雪莉:「『有原住民特色』怎麼會是歧視?是不是你認為有原住民特色不好,才覺得別人歧視?說到底其實是你自己歧視吧?」


    近來原住民歧視議題再度引發討論。(圖片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Facebook)

    「你心裡有歧視,才覺得別人歧視」這說法的翻轉意涵讓它看起來很有智慧,不過我認為其合理程度值得商榷。當你認為「強調人的某個性質」不OK,這不見得是因為你認為這個性質是一種缺點,有其它可能性:

     




    • 你認為這個性質是社會給特定族群的污名,例如「女人愛勾心鬥角」。

    • 你覺得這個性質符合某些不公平的刻板印象,例如「非裔學歷不如白人」(就算這是事實,也是基於白人奴役黑人的不公平歷史)。

    • 在你看來,這個性質相當敏感,如果談論時不小心,容易顯示不禮貌、造成特定族群困擾、暴露令人髮指的價值觀,例如:(對非裔美國人問)「你們吃巧克力真的會咬到手嗎?」、「你這麼白,看起來實在不像原住民」、「所以說,蔡英文是處女嗎?」。



    當然,即使上述說法成立,也不代表我們眼前的句子就真的是歧視言論。當代對歧視言論有諸多討論,以及各種互相競爭的定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一段話不是歧視言論,也不代表這段話毫無問題,畢竟語言有各種出毛病的方式,像是:

     




    • 忽略或違背事實而造成不公平。

    • 強化不公平的刻板印象。

    • 不禮貌。

    • 利用人的身份、性別等分類來攻擊人。



    還有:

     




    • 欺騙。

    • 洩露私隱。

    • 音量過大造成別人聽覺受損(?)



    當一段話符合上述任一說法,就算在你看來不算歧視,它很可能也依然不妥當。



    「你心裡有歧視,才覺得別人歧視」很多時候不成立,因為要指出一句話的內容有問題,人不需要真的同意那些有問題的內容。要認出別人有心臟病,你需要的是醫學訓練,不是心臟病。


    冰莎:「用歧視的語言欺負弱勢族群,這人真的很醜惡」

    雪莉:「你怎麼看別人,這是反映你自己。你內心醜惡,才會覺得別人醜惡」

    冰莎:「你說我內心醜惡,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麼嗎?」






    有些話真的很有智慧,有些話只是看起來有。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