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立青專欄|謎樣的龍山文創,為什麼做了三年卻還是淪為蚊子館?

    2020-03-13 14:19 / 作者 洪采姍

    如果有一個與捷運站共構,位於台北市中心,附有大型地下停車場,旁邊有旅遊景點,走路五分鐘可達火車站的大型空間,同時自稱承擔了藝文推廣、文化展演、劇團進駐、在地培力、參與體驗、展示了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文創工藝,支持了田野調查、文史導覽並且積極吸引年輕人進駐,具有文化轉譯創作及乘載文化記憶,同時意圖成為市中心年輕人成為網紅直播的文創基地,那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快樂天堂?



    這個夢想比天高的新創基地,卻是市政府焦頭爛額的龍山文創基地。 

    龍山文創基地位於捷運龍山寺站B2。(圖片來源/林立青)

    官網上文字將這個基地寫的無所不包,但就是沒有來客,每一季的檢討報告裡面,龍山文創都是敬陪末座,市府幾次徵詢座談,表示廣泛收集意見,還是沒辦法提出有效地改變,這三年來參訪的人數每況愈下,台北市長自稱重視績效的結果,又把龍山文創害得更慘。



    龍山文創的問題之一在於市府沒有找到定位,在文化局接手以前,這裡原本是和樓上B1一樣的商業空間,後來因為承包廠商開放來客歌唱而解約。



    柯文哲強行要求文化局接手後,委屈的文化局承辦人員只能試著引入各種計畫來試圖振興,要求短期見效的KPI結果是造成只有KPI好看,其餘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反而傷害了這裡的永續經營,例如那一年一約的營運和團隊標,我們就很難理解只能經營一年,還有誰願意真的花下金錢投資這個毫無前景的文創基地。 



    這種沒有定位就強行要求績效的施政讓龍山文創的進駐團隊像是一個為了KPI臨時拼湊而來的雜牌軍,進駐以後毫無關聯,文化局和經營團隊沒有明確的主題和規劃,每一個進駐單位各有所長,偏偏又是沒有合作及規劃,難與其他場館和空間競爭,更糟糕的是,每當有質詢的時候,市政府就會逼著營運團隊提出一些數字和構想,再度把這裡變得更加空泛。 



    從龍山文創的空間圖就能看出端倪,這裡團隊進駐時的條件都不相同,有純粹以展示為主的服裝陣頭道具展覽,有當作工作室空間使用的小劇場,有自負盈虧的地圖空間和茶藝教室,也有些以活動體驗的不定期展覽,但文化局並沒有和營運團隊規劃出龍山文創的方向,同類型的空間並沒有安排在一起,又因為領域不同,無法提供有效的串連活動,這些團隊各有擅長之處,搭在一起卻成為一個典型的蚊子館。 

    文化局接手以前,龍山文創基地原本是和樓上B1一樣的商業空間。(圖片來源/林立青)

    如果我們從歷史上來回朔,這裡過去曾經是台北市老人的活動空間,裡面曾經充滿紅包場及歌唱團體,加上各種跳蚤市場及提供低廉消費和長時間享受空間的過去文化,這個文化傳統延續到龍山文創的樓上B1,使得龍山文創更顯得格格不入,完全吸引不了鄰近環境的來客,更加吸引不了人潮。 



    龍山文創營運至今,僅存的元老級坊主是春點茶藝、大輿出版社、吳亮儀衣文創,海馬207,從這些元老名單就可以發現進駐的團隊幾乎沒有任何的關聯性,市政府也吝於提供宣傳和行銷的資源,龍山文創像是的沒有人疼愛的孤兒在不同寄養家庭中轉手。



    在第一年成立時營運團隊由愛家基金會得標,引進的是社區大學的資源,當時大量的活動撐起場面讓人誤以為真的有可能會是一個文創空間,那年留下的數字也是目前市府團隊的績效指標,之後每年都更換營運團隊。



    第二年的市府將營運、活動及宣傳標案拆開,開此惡例以後,進駐團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發展:原先以大量活動引入人潮的社大團隊在龍山文創進行發表會時,文化局又要求不可以公開為社大招生,人潮漸淡,吳亮儀的衣文創與永樂市場的空間性高度重疊,又沒有其他服裝相關主題的節慶活動可以搭配以增加來客量,大輿出版社以GIS及地圖繪製詳細聞名萬華,卻得不到有效的導覽活動行銷來配合推廣,海馬207空間被要求不可以讓來客前去歌唱,傷害了演唱空間的互動性。



    龍山寺大門修復本身沒有對外開放,圍起來的工作室幾乎什麼都看不到,阿金文創被檢舉使用明火製作工藝,過去成功帶動人潮進入的手指滑板,則在進駐一年後被說是「不夠文化」而遭撤換,同樣帶來人潮的阿金文創在遭到撤換後四處陳情鬧上媒體,這也讓地方議員紛紛關注,質疑黑箱評選的說法甚至公開出現在市府的公聽會意見單上,在第二年時,刻印、玻璃工藝、陶藝、蠟筆畫全數退出,讓這裡前景更加黯淡。 

    龍山寺大門修復,沒有對外開放。(圖片來源/林立青)

    這形成一個怪現象:每當地方議員耆老提出討論,市府會說這裡有龍山寺大門修復是重要文資,會提出衣文創具有文創潛力,春點茶藝在文化推廣,大輿出版社具有在地教育意義。



    可是完全吸引不了這裡原本就偏高齡化的來客偏偏能夠吸引人的又因為不夠文化而被撤換,相比樓上的龍山B1冠蓋雲集,樓下的文創園區門可羅雀。文化局在壓力下曾作出一些錯誤的行動來改變形象,例如引進ACG文化,希望吸引動漫文化迷,創設網紅基地,企圖提供直播和對談使用,邀請光雕藝術進駐辦理展覽,希望能帶動科技迷造訪。



    這些和原本進駐團隊毫無關連,又高度和其他場館的內容重疊,只證明了不接地氣的掙扎徒勞無功,耗費大量預算標案後全數失敗,依舊是一個蚊子館,文化局誤以為別的場館經營成功,就錯誤的這會是龍山文創的商機,看了許多可行性,但似乎沒有先走到樓上看看B1的來客為何而來。這種自稱文化空間的努力最後淪為孤芳自賞。 



    台北市政府做了很多徒勞無功的舉動,還是不知道這裡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沒有進行規劃的結果讓通往捷運及B1商場的動線至今不良,進駐的展間連貫和群聚性,市政府的活動各司其職遺忘龍山文創,營運團隊年年更換,經過三年多的教訓以後,市政府應該認真反省,到底有沒有心力可以建立一個文創基地。



    在20年前,當時的台北市有許多地方和龍山文創一樣經營不善或者低迷閒置,例如現在以藝術家駐村為主題的寶藏巖,以文學為主的紀州庵,以藝文和LGBTQ族群友善的西門紅樓,都曾有過慘澹的歷史,但如今都發光發熱。



    我們從經營成功的場館中可以發現這些地方或許有主題性並且得到政府挹注,遇到良好的經營團隊並且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但龍山文創現在什麼都沒有。

    龍山文創通往B1及捷運的動線設計不良。(圖片來源/林立青)

    如果台北市府經過三年以後,有了明確想法,能夠痛定思痛的開始設定主題,找到願意長時間努力的營運團隊,規劃進駐團隊的聚落和關聯性,將標案整合以後做出有效行銷,那或許還能乾坤一擲。



    但是如果至今還是沒有想清楚到底這裡應該成為什麼樣子,只知道一些KPI績效數字和短期的發包來互相推卸責任,又找不到真正專業並且能夠經營的團隊進駐的話,或許應該認真考慮承認北市府沒有文化人才,乾脆讓龍山B2乾脆回歸B1商場的形式經營,至少還有商場的人潮和使用率。 



    偏偏在此時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台北市來說是一件最難堪的事。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