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3/8宣布,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安綏研究員團隊,已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SARS-CoV-2)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可望成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未來若成功量產,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篩檢將有機會像流感一樣,15至20分鐘就能迅速得知結果,有效提升採檢量能。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安綏研究員團隊,已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SARS-CoV-2)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可望成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臉書)
新冠肺炎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國研究團隊皆以研發「採檢快篩、治療藥物、預防疫苗」作為抗疫關鍵任務。中研院繼成功合成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瑞德西韋」、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之後,近日在採檢快篩上又取得重大進展,短短19天內研發出能準確辨識新冠病毒的抗體,能在15至20分鐘內得知病毒檢驗結果。
目前檢測新冠病毒,是以核酸檢驗方式進行,平均約4小時且需特殊儀器。
楊安綏說:「快篩的關鍵在於其抗體試劑需能準確辨識新冠病毒。」他率領研究團隊在短短19天內,針對7種人類冠狀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抗原,製造出第一批46株毫克等級產量的單株抗體(IgG),其中1株抗體只對新冠病毒有反應,有極佳的單一辨識性,並不會與SARS、MERS病毒或其他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有交叉反應,可於快篩時有效判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並無檢測新冠病毒快篩免疫抗原的裝置,原因之一是開發側流免疫檢測LFIA應用之關鍵抗體試劑需要數月之久。然而,楊安綏實驗室的合成抗體庫技術平台,剛好可快速提供大量新穎、具獨特性的針對各種蛋白質或胜肽等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該團隊去年也曾針對非洲豬瘟研發免疫抗原檢測裝置。
「防疫是與時間賽跑!此次比預期快2個月達成目標,相當令人振奮!」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此次的成果是由於中研院各團隊2月初即開始通力合作,快速合成新冠病毒核蛋白抗原,楊安綏團隊運用數十年來累積的技術,日以繼夜進行抗體合成及篩選,才有此項重要成就。
接下來,研究團隊將在經濟部安排下,與廠商商談生產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若一切順利,希望廠商能在3到4個月內通過衛福部驗證並量產,加快病人檢體的驗證,以便大規模臨床應用。
經濟部技術處3/9表示,目前已與工研院啟動肺炎快篩試量產程序,預計3個月後完成10台機器並送衛福部食藥署進行驗證、6個月啟動量產,目標100台機器、製造出300萬劑,能供給100萬人使用。
針對快篩試劑研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快篩可提升台灣的檢驗量能,如果未來快篩準確性很高,只要15分鐘就能檢測,在一般診所就能進行,輕症病人能及早知道自身狀況,如果確診,就快點回家隔離,並及早啟動相關防治作為,不把病毒傳給家人和周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