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每年600萬遊客的墾丁近在咫尺,為何恆春機場還是飛不了?

    2020-01-14 10:01 / 作者 洪采姍

    屏東恆春機場,原本是軍方機場後改為民用,自2014年起長達5年時間閒置。為什麼恆春機場緊鄰每年遊客數達600萬的墾丁,使用率卻依然提升不起來呢?






    自從2014年9月立榮航空宣布停飛,位於「國境之南」的恆春機場,已有超過5年時間處於閒置狀態,因此長期被外界譏為「蚊子機場」。



    一座機場到底有無存在必要?須具備什麼條件才有市場吸引力?為何相關單位多年來不斷搶救, 每年遊客破600萬的墾丁不過就在10公里外,業者依舊興趣缺缺?箇中學問其實不少。

    (圖片來源/恆春機場Facebook)

    「軍用」轉民用,各方折衝多年才啟用

    恆春機場前身是日治時期興建的「恆春飛行場」,據洪致文老師研究,推測完成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底,國民政府來台後直接接收、轉做軍機場。

    人潮洶湧的觀光熱點墾丁不遠處竟有座「蚊子機場」?常使外界感到納悶。(圖片來源/城市學)

    隨著航空需求起飛,民航局提出一系列機場擴建計畫,1987年開始與國防部討論把恆春機場改為民用。原希望提供B737等級的噴射機起降,但考量鄰近有核三廠,加上當地風向與地形限制,後來調整為服務中型(約50人座)螺旋槳客機的區域機場。



    1990年代,又追加擴建一條長2250公尺、寬60公尺的民航跑道,並將原跑道延長至1400公尺與1060公尺,預計1992年啟用,當時的「永興航空」(國華航空前身)也表達了積極意願。



    目前大家看到的恆春機場,則是2000年重啟討論的版本,因附近有國防部三軍聯訓基地,所以每天只有兩時段(0900-1130、1330-1600)可供民航使用。跑道規格也下修為長1700公尺、寬30公尺,搭配容納3~4架70座位客機的停機位,加上1600平方公尺的客運航站,規劃開闢兩條航線(台北、台中),樂觀估計2016年客運量可達17萬人次。

    從航廈另一方向看,可看到恆春機場原本規劃的三個停機位編號(白色標記處)。(圖片來源/城市學)

    紙上談兵了十多年,屏東縣終於在2004年獲得兩項新年「禮物」,一是南二高的九如至林邊段通車,另一便是恆春機場獲准啟用,當時主飛螺旋槳客機的華信(FK-50)、復興(ATR72)、立榮(DHC8-300)三家公司都有進駐。

    「天候」限制大,營運規模大打折扣

    豈料,一上路就不太順利。一般說來,上述機種在正側風條件下可於每小時33~36海浬情境起降,但為提高安全係數,民航局宣示,正側風達每小時20海浬就發佈警告、到25海浬就得停飛。沒想到這道標準,成為航班不穩定的關鍵!



    2004年開航首週,恆春機場的航線配置如下:



    1. 臺北—恆春:三家(立榮、華信、復興)各一班

    2. 臺中(水湳)—恆春:兩家(立榮、華信)各一班



    基本上維持每日兩航線、5趟來回航班(共10班)的運作模式。



    沒想到,受當地冬季常見的「落山風」影響,開幕頭5天(1月12日到16日),原定飛的50班次(25趟往返),竟然只飛了18班次。



    第一個月營業20天結算下來,臺北航線只飛68班、載客1924人次;臺中航線更只飛了6班、載客110人次。三家業者立馬做出兩項共識,首先決定停飛臺中航線,再把臺北航線改為平日2班(1趟往返)、假日4班(兩趟往返),讓原有服務規模大打折扣。



    將本求利的業者選擇壯士斷腕,落山風挑戰依舊不減。在恆春半島常颳落山風的2~4月份,臺北航線只能飛153班,平均載客率剩一半,5月份可飛航班雖提高到約70班次,但包括雲幕高度不足、軍方演習等干擾因素,依舊不時影響起降,甚至曾發生得臨時轉降高雄機場的窘況。

    恆春機場當年剛啟用時就碰上春節連假期,使其服務仍具一定競爭力。(圖片來源/城市學)

    到了9月,業者總算摸索出因應之道。一到落山風季節,臺北航線就從每週18班減為12班,三家業者各飛兩天,週四唱空城。得轉降高雄時,就用「聯營客運乘車券」幫民眾接駁到墾丁。



    然而,走到這步田地,開航時規劃每週飛42班的台北航線,只剩不到三成執行率,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恆春機場的未來已經岌岌可危。

    「高鐵」致命一擊,恆春機場告別市場

    2005年,恆春機場每月航運量維持在50航班左右,遇到落山風季節會掉到不足30航班,隔年甚至出現過單月未滿10班次的超低紀錄。

    撐得最久的立榮航空,最後也不得不在2014年撤出恆春機場。(圖片來源/城市學)

    壞消息還沒完,2007年高鐵通車,西部走廊航線跟著重挫,到了2008年8月,恆春機場變成立榮「獨家」經營,每週只飛6班。最後撐到2014年,一路相挺的立榮也不得不宣布終止服務。至此,恆春機場便從一般消費者的雷達裡消失。



    好不容易,前陣子由於屏東縣政府和交通部民航局鬧出的新聞,又讓恆春機場重新回到輿論圈。這次縣政府打算編列900萬元的「獎勵國外包機直飛專案」重新活化恆春機場,並積極向中央爭取資源,執行裝設儀器降落系統、延長跑道、增設側風跑道等改善工程。

     



    2007年高鐵通車,讓台灣的西部航空市場為之重挫。(圖片來源/城市學)

    只是,在廉價航空當道的今日,航空業對成本的要求更為錙銖必較。受限於地理條件、天候挑戰等諸多不利條件的恆春機場,即便未來跑道擴建成功,還需要考慮機場消防等級、地勤裝備支援能力、航機加油、停機坪安全操作空間等議題,另外,周遭環境(墾丁國家公園)的保育限制等、以及軍方演習造成機場干擾等難關,也亟待克服。



    不過話說回來,在國防軍事、緊急醫療、氣象觀測等不同需求上,恆春機場仍有其獨特價值,不是非得走民航觀光這條主流道路。



    這座命運多舛的機場,往後能否驅趕蚊子、成功活化?就看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智慧了。

    在民航觀光市場走來顛簸的恆春機場,想成功活化可得花費一番功夫。 (圖片來源/恆春機場Facebook)

    文章出處:城市學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