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紹宇專欄|從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看資訊戰與個資外洩如何改變價值觀

    2019-08-06 14:20 / 作者 彭紹宇

    還記得2018年3月臉書發生的個資外洩事件嗎?幕後不當取得臉書用戶資訊的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一夕間與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成為眾矢之的,不僅被挖出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中,協助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當選總統,甚至與同年英國脫歐公投也有關係,令人駭然。


    NETFLIX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將此事件完整重現,並以兩位當事人的觀點陳述,分別為「控告人」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教授大衛卡羅爾 (David Carroll),與「嫌疑人」前劍橋分析公司員工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該公司於去年宣布破產,然而岌岌可危的資訊權,至今仍侵蝕著所有民主國家的選舉機制。

    (圖片來源:NETFLIX)

    「我可以被操縱嗎?」

    曾是歐巴馬競選團隊,以理想主義者自居的年輕女孩,怎會為極右主義人士操刀,成天與不相為謀的政客社交?紀錄片一開始即勾勒出這位前員工布特妮凱瑟的輪廓,從公司主事者到坦承並與前老闆站對立面。



    有趣的是,一直到影片開始的訪談,她都不覺得自己所做的事違反道德,甚至認為儘管數據公司取得用戶資訊,並在社群平台推送有意資訊以影響意願,最終仍是「自己走進投票箱投票」,這是人們自己做的決定,她堅定地這麼說。



    這件事很重要,如果問:「你覺得你可以被操縱嗎?」十之八九會得到否認答案,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擁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具有辨別平台資訊真偽的能力,卻很可能陷入大數據的陰謀,所以當美國黑人點進臉書上串連的「#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又因留下「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而接連被推送多則黑人遭警毆打的影片。於此同時,立場相反的另一群人亦發起「#BlueLivesMatter」(警察的命也是命)運動,其實都受到俄羅斯政府操縱,用以激化非裔美國人,使其降低投給民主黨的意願,且能達到分裂美國的終極目標。



    這就是所謂的資訊戰,它是混合戰(Hybrid War)中很重要的一環,每個人都不再被當作「選民」看待,而僅是一個「人格」(Personality),可以將之理解為臉譜或數據集,你的價值觀被量化,你的言論被歸類整理,計算出一個「比你更了解你的自己」,由此預估和影響你的行為。



    正當人們還為自己的自由意志沾沾自喜,或認為唯獨我能看見事件全貌時,資訊戰已挾帶著假新聞、煽動情緒(恐懼與憤怒最有效),侵蝕、動搖你的認知,並往對幕後主使者有利的方向傾倒。

    炸掉一座村莊,或利用技術讓村民信服──資訊戰的無聲與致命

    近年來,相信台灣許多人已明顯意識到「假新聞」的存在感,伴隨著選舉、民調或公投議題的討論,我們曾引以為傲的社群、偏好推播技術,都逐漸反其道而行,成為攻擊自身或刻意設定議題的空間。



    社群巨獸的不負責任使原被設計來連結的工具,如今成為撕裂的元兇,意識型態走向兩極,那些「可被影響者」(The Persuadables),或稱「中間選民」,變成資訊戰狂轟濫炸的對象,最大受害者將是民主體制與所有人民,我們都不知道是否可能再次擁有「真正自由公平的選舉」



    每個人都該看這部紀錄片,尤其台灣人,就能理解自己現身處什麼樣的懸崖邊緣,片中有幕披露劍橋分析公司曾蒐集情資的世界地圖,台灣也赫然在列,若我們不把資訊權當一回事,依然將「地球上最寶貴的資產」拱手交出,只會使自己更深陷於被操縱的危險當中。

    (圖片來源:NETFLIX)

    此現象不會因為劍橋分析破產而消失,正如當網軍已形成有利可圖的產業鏈,就不會有歸零的一天。世界上太多案例正在發生,這絕對是現在進行式。看回自身,台灣總統大選的咫尺之遙,社會已成公開實驗場,我們沒有任何權利樂觀。這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紙預言,儘管我太希望我們有能力扭轉現況惡化的速度。



    最後,再問一次自己,我可以被操縱嗎?



    不是我們太愚昧,也並非太容易被操縱,而是我們低估了假新聞的能力,高估了新聞操作的難度。

    彭紹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