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過年必吃的麻粩,拜天公必備的高級點心

    2019-01-16 09:22 / 作者 黃宜稜

    農曆年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開始出現各種過年專有的點心,像是年糕、生仁、寸棗、蜜金棗、冬瓜糖條等等,其中相當常見的,莫過於外型為橢圓長條,內層鬆鬆軟軟、外層裹著白芝麻、米香或花生粉,吃起來甜甜的麻粩。





    隨著現代人口味多元化,麻粩的口味也越來越多變,除了傳統的白芝麻、米香跟花生之外,現在也有業者推出杏仁、南瓜子、黑芝麻、紫米等。(圖片來源/「金興麻粩」)



    麻粩外表樸實簡單,但作法可一點都不馬虎。據基隆百年老店「金興麻粩」表示,得將糯米磨成粿漿,再把粿漿脫水後的粉狀物蒸熟,加入狗蹄芋頭(芋頭的品種之一,肉質滑膩具黏性),混合均勻後切成小長條狀,乾燥完就可以得到「粿干」。



    將粿干油炸或烘烤後,就會膨脹成鬆鬆軟軟的「米粿仔」,也就是麻粩的內層。不過,要做出好吃的米粿仔可不簡單,不只步驟繁瑣,油炸的過程要讓米粿仔膨脹得又鬆又香,時間跟溫度都要仔細留意,非常考驗製作者的經驗與功力。





    「米粿仔」要炸得又鬆又軟,非常考驗製作者的經驗與功力。(圖片來源/「金興麻粩」)



    最後一步驟,還要將米粿仔沾上一層黏黏的麥芽糖漿,再裹上白芝麻才算完成。許多人以為麻粩跟米粩是一樣的,若要細分,米粩外層裹上的是米香,若是裹上花生粉就是花生粩,至於鹿港特有的鹹米粩,則是裹上鹹油蔥與米香,不過它們都可以用「麻粩」通稱。





    由於製程繁瑣,對以前的人來說,平日要吃麻粩實在太奢侈了,只有在重要節慶中才可以吃,而其中最重要的節慶當然是正月初九天公生。因為天公即是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屬於眾神之神,必須用最高級的點心來祭拜,因此拜天公生必備的祭品就是麻粩。



    據說因正月初九距離農曆過年很近,後來才演變成過年吃麻粩的習慣,加上俗話說「吃麻粩可以吃到老老老」,因為「粩」是「老」的象徵,聽起來很吉利,而麻粩的外型長得胖胖的,看起來非常有福氣,所以在過年期間食用,有祈求長壽健康的涵義。



    另外,麻粩上面沾了非常多白芝麻,而古代人認為白芝麻可以補中益氣、滋養五臟、強健筋骨、潤腸健胃、降低膽固醇等等,因此過年大魚大肉後,吃點麻粩最適合。尤其,傳統麻粩雖只有三種口味,不過現在也有沾上杏仁、南瓜子、黑芝麻、紫米的創意吃法,讓人人都可以依喜好選擇不同口味,細細品嘗這道講究的年節小點。




    黃宜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