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成功大學研發椎間盤突出定位檢測 登國際期刊封面故事

    2023-08-21 15:25 / 作者 綜合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友仁講座教授(中)、團隊同學成大醫工系博班 Azril (瑞可,右)與成大醫院骨科部黃國淵主治醫師(左)。成大提供
    現代人常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等疾病,近年來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友仁與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國淵團隊攜手合作,研發出「椎間盤突出」定位檢測,登上國際生醫材料學會的官方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並獲選期刊封面故事。

    黃國淵醫師表示,脊椎退化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全球許多人受其影響,當脊椎變得不穩定、滑脫或彎曲時,不僅會導致背部疼痛、坐骨神經痛和跛行等症狀,更可能壓迫到重要的神經結構,椎間盤突出就是常見的疾病之一。

    黃國淵說,椎間盤是一塊特殊的軟骨組織,外圈叫環狀纖維軟骨,位於軟骨中間的髓核就像是「果凍」,當外圈的環狀纖維軟骨磨損、出現裂縫,「果凍」就會從裂縫被擠壓出來,壓迫到一旁的神經系統,這時患者就會感覺到腰背或手腳痠麻、刺痛,也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

    他解釋,椎間盤突出好發在勞力工作者或常久坐的上班族,若長期搬運重物、彎腰工作等,隨著使用程度與年齡增長,也會導致「果凍」失去彈性並跑出而壓迫到神經、甚至導致椎間盤退化。黃國淵說,目前醫生主要偵測脊椎退化程度的主要工具是「核磁共振造影(MRI)」,然而透過影像判讀無法瞭解內部成分,椎間盤的支撐能力、髓核彈性的改變,或更細部的力學資訊。

    成大椎間盤定位檢測研究發表於國際生醫材料學會之官方期刊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並獲選期刊封面故事。成大提供


    黃國淵之後找上成大醫工系鄭友仁講座教授,兩人討論後認為國內缺少精準檢測人體成分的機器,於是希望能研發出更精密的檢測儀器,探討脊椎椎間盤不同的退化程度,所對應的內部組織成分及其黏彈性與生物力學的功能,進而能夠根據不同的檢測結果,決定如何治療。

    鄭友仁教授指出,現代人常當低頭族滑手機,若長期姿勢不良,容易肩頸酸痛,30 歲過後血液循環機能下降,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等疾病找上門。事實上,關節間的液體就好比機器的潤滑油,用久了就會逐漸流失,椎關節軟骨就好比輪胎,使用年限越長、表皮塑膠就越薄,容易發生事故,相當危險,人體跟設備一樣用久都會磨損,於是他以同步定位的奈米壓痕和拉曼光譜的創新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深入解析椎間盤的內部狀況的技術,幫助醫生準確評估脊椎結構的退化程度。

    鄭友仁教授解釋,這項技術能直接測量到椎間盤的成分改變,瞭解其支撐力的狀態,是否有滑脫或是彈性退化的問題,判斷是否存在結構不穩定或神經受壓等危險情況,之後如果取極少組織的切片就可以知道退化的狀態,這項創新是推動組織再生和細胞治療的重要技術,未來盼能利用這項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盼能研發出針對脊椎問題的新型藥物及椎間盤替代物,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開啟精準醫療的新時代。
    綜合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