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寶林食安風暴】掀恐慌!醫曝米酵菌酸最常見這「2農產品」:粿條還是可以吃啦

    2024-03-28 15:36 / 作者 陳康宜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引起恐慌,醫師指粿條還是可以吃。圖為示意圖。取自pexels
    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死、5重症,由於患者多是吃了炒粿條,不少民眾嚇得直呼「最近不敢吃粿條了」。不過,醫師指出,目前專家推測最可能是由「米酵菌酸」引起,其最常發現在椰子和玉米內,並且十分罕見,呼籲民眾靜待檢驗結果出爐,「粿條還是可以吃的啦」。

    一名急診科醫生在其經營的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發文表示,粿條中毒事件已經超越了他急診生涯見聞所能解釋,他還真沒遇過這麼兇猛的病程,所以一定要好好查清楚,不管是為了正義或是學術價值。

    他進一步提到,常見的毒物,大概沒一種能解釋,民眾也不要亂猜是老鼠藥、殺蟲劑、農藥,因為那些造成的症狀,都並非像現在患者所出現的,「幾天內肝腎衰竭完全沒一點機會」。怪的是,不是每個個案都很嚴重,有的症狀輕微連就醫都不用。

    他指出,目前看來的情況,跟專家猜測的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有一點像,特別是症狀和兇猛的病程如出一轍。Bongkrekic是一種印尼的傳統食品,由發酵椰子製成,而會產生bongkrekic acid的菌,就常發現在椰子和玉米內,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富含的脂肪酸提供了這些菌生產bongkrekic acid的環境。

    他說,從歷史上幾次爆發米酵菌酸的事件看來,幾乎都跟椰子、玉米的發酵製品有關,與其恐慌不敢吃粿條,「你應該更要怕玉米和椰子製品呀!」,由於它很罕見,大多數案件都發生在中國和印尼。

    他提到,米酵菌酸檢測困難,治療也沒有指引,對醫療人員和衛生單位都是挑戰,不是抽個血放到機器裡就什麼答案都出來了,有很多強者正在尋找真相,呼籲各界靜待結果,而且「粿條還是可以吃」。

    陳康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