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施以諾談名人與疾病】崇禎皇帝和他的童年創傷

    2024-02-18 07:00 / 作者 施以諾 /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崇禎皇帝。翻攝臉書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是個特別的皇帝,雖是亡國之君,但許多現代人並不忍太苛責他,甚至對他有些惻隱,畢竟他算是一個欲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到臨死前甚至還要求敵軍不要傷害百姓,整體而言似乎不值惡評;然而,如果今天您去形容某個主管很像崇禎皇帝,那這肯定是種侮辱性很強的敘述,甚至搞不好要讓你吃上官司的。「崇禎皇帝」這四個字在歷史上、在人們心目中,就是個如此微妙又有些矛盾的存在。

    而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讓我們來看看《明史》怎麼說他的?《明史》描述崇禎:「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甚麼意思?是說他這個人疑心病重、易怒、急性子、苛薄寡恩。有人說《明史》是後來的清朝政府所編撰的,會否對崇禎皇帝有偏見?但從清朝皇帝曾為崇禎發喪的動作來看,要說清政府存心刻意醜化他,應該也不至於。

    而且從他在歷史上的客觀表現而論,這個皇帝確實特別!他確實曾因多疑而把曾替他解了北京城下之危的軍事天才袁崇煥給處以凌遲的極刑,間接弄得最後沒人敢再積極替他帶兵或救駕;在京城危難、有人提出遷都南京之議時,他雖覺得有理但又不敢承擔責任,便期待這建議能由大臣們開口、他再做出勉為接受的態度,但大臣們素知他的甩鍋性格,誰也不願意由自己開這口,以免變成崇禎日後矯情咎責的犧牲品,遷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最後,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明朝滅亡。崇禎皇帝的人格特質與執政風格,確實讓明朝想不亡都難,但他到死,都仍覺得是大臣們的錯。

    他為何會如此多疑?易怒?怕承擔決策?是因為他有某種精神疾病嗎?我個人比較不會由精神疾病的角度去看他,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童年」,這個特別的皇帝其實有著特別的童年。他的爺爺明神宗朱翊鈞並不喜歡他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只因大臣們較擁護他的父親朱常洛,所以他爺爺朱翊鈞不得不讓朱常洛當太子,但基本上關係緊張而微妙;他五歲時,他的親生母親被他爸爸明光宗朱常洛在宮廷裡給活活杖斃!

    五歲的他就這麼失去了疼愛他的母親;後來,他的哥哥朱由校先當了皇帝,卻早逝且無子嗣,崇禎皇帝這才即了位。而且當時還有一個時空背景,那就是相對於後來的清朝,當時明朝對皇子們的教育相對較不嚴謹。

    請諸位試想:一個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爺爺跟爸爸鬥得兇的大家庭中,從小目睹長輩們之間的爾詐我虞,後來,他成了個單親孩子,原因還是他的爸爸家暴殺了媽嗎!我們不難想像這對一個孩子而言會是多大的陰影?但他卻只能壓抑。而且,他所受到的教育並不算太頂級。崇禎皇帝就是上述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的童年經驗,造就了他多疑、易怒、苛薄寡情的性格,畢竟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甚大。

    崇禎皇帝的童年創傷,可能對他的人生因果價值觀、處事習慣等,皆造成不小的影響。在精神科職能治療中有個參考架構稱之為「人類職能模式」,當中即明確指出一個人的人生因果價值觀、處事習慣等,皆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表現」,從精神科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崇禎皇帝在執政時的職能表現固然令人不敢恭維,卻也值得同情。

    有童年創傷的人長大就一定會走偏或表現不佳嗎?其實也未必。取自Unsplash


    但有童年創傷的人長大就一定會走偏或表現不佳嗎?其實也未必。特別是現代精神健康相關專業非常發達,有許多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弭平、矯正成長過程中所造成的扭曲。心理治療大師Yalom所提出的十二個療效因子中即有一項是「原生家庭矯正性重現」,意即人在團體中可能會顯出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被培養出的性格或缺失,而透過適當的團體互動,這些缺失是可以被矯正的。

    但問題來了,崇禎從小就是個皇子,他沒甚麼機會在適當的團體中與別人互動,在明朝的御醫團隊中當然更是沒有精神科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現代的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可以有效介入之,是以崇禎的童年創傷自然便沒有得到療癒,反而是越發扭曲、變質,最後造就了這位「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的明朝末代君主。

    從精神健康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明朝是毀在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上,倒不如說是毀在他爺爺、爸爸對他所造成的童年陰影上。若從這角度來看,誰才是造成明朝覆亡的皇帝?是崇禎?還是該是明神宗、明光宗?就留給各位公評之了。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