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青少年自殺率連年攀升! 精神科醫教父母用「這4字」陪伴最有效

    2023-06-23 06:30 / 作者 胡順惠
    感到憂鬱時別獨處,要記得對外求救。示意圖
    衛福部日前公布去(2022)年自殺死亡人數共3787人,較10年前增加202人、5.6%,其中15至24歲成長幅度逐年緩升,且女性高於男性;精神科醫師分析,主要與2大環境背景有關,建議父母別以自己觀點思考孩子面臨的困境,用「多聽少講」的方式陪伴孩子度過低潮期。

    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緩升、女性高於男性

    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15到24歲自殺粗死亡率從95年6.9到110年的9.6大幅攀升;14歲以下粗死亡率也從95年0.2到110年0.5微幅攀升;其他25至44歲、45至64歲及65歲以上都呈現下降趨勢。

    去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雖自殺未列入榜內,不過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均較2021年增加,其中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其中女性高於男性,究竟社會安全網出現什麼問題,來不及接住這些提早隕逝的年輕生命?

    近年自殺死亡率概況。衛福部提供


    自殺死亡人數按年齡統計。衛福部提供

    民調報告:4成國、高中職青少年每天1小時以上壓力大

    據董氏基金會2021年9月~11月以全台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的「人際關係、壓力及憂鬱情緒現況」的調查,有效問卷2,607份,結果發現,有15.4%的青少年常感受到壓力,影響自身的生活;有41.2%的青少年每天感到壓力大的時間超過1小時;8.1%常覺得自己很孤單。

    這份調查問卷中,對於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意」者,近半年常感受到壓力而影響自身生活者,佔36.2%、「覺得自己很孤單」者佔37.3%,以及最近一週情緒感到「有明顯憂鬱情緒,須主動尋求專業協助」者佔30.2%,均明顯高於對人際關係感到非常滿意者。

    精神科醫:青少年自殺與網路、家庭有關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醫師葉啓斌向《太報》分析,這其實是一個國際趨勢,主要原因可從兩面向分析,首先與「網路環境」有關,社會文化衝擊裡面包含科技介入,現今青少年在虛擬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比過往多很多,網路環境容易產生霸凌、欺騙等問題。

    葉啓斌說明,有些人可能會透過小團體操弄,尤其女生比較善於使用團體方式排擠別人,因為女生在青少年階段高度需要自我認同,在追求自我成長過程中,希望自己被團體及其他人所認同,如果發生網路霸凌,容易走入死胡同產生憂鬱,如果這些狀況沒有早期處理就容易走入另一個境界,進而產生想要自殺的情緒。

    再來是與「家庭因素」有關,葉啓斌指出,許多父母工時長,較少陪伴孩子,也有研究顯示,這2至3年來受到疫情衝擊,父母經濟狀況不佳,若長時間待在家中沒有工作,容易酗酒,進而把氣發洩在孩童身上,孩子可能進一步變成受害者,打小孩狀況時有所聞,對孩童的身心健康相當不利。

    青少年接觸網路便利,容易受到虛擬世界影響。取自Pixabay

    指導式語言成反效果 醫:多聽少講、NG行為別做

    研究也發現,青少年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關係越親密,快樂程度越高(58.4%)、壓力越低(13.4%)、孤單程度越低(5.9%),因此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葉啓斌表示,一般父母容易使用「指導式語言」,教導孩子應該怎麼做才對,不過這些話可能產生反效果,青少年只會覺得聽起來格外刺耳,容易覺得是在批判而非建議,把這類話帶到心理,進而產生破壞性批判,讓心情更糟。

    葉啓斌建議,父母應採取「多聽少講」陪伴策略,讓孩子遇到問題較願意講,等到需要再給建議,並降低自己高度,多跟小朋友處於同一個水平下互動,才能有效率能達到支持效果,這也是父母從孩童時期長大到小五、小六必須轉變的溝通方式。

    有哪些NG行為千萬別做?葉啓斌說,「他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當小朋友處於網路世界,父母經常不清楚上面發生什麼事,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想,經常有父母用非常劇烈的方式處理,像是把孩子的網路停掉,這時青少年容易進一步抗爭出現自傷自殺行為,從小也要預防勝於治療,孩子玩手機時要在一旁陪伴,一起聊上面發生什麼事情,若發生一些不好的人際互動可以如何回應。

    親子陪伴時應多聽少說。示意圖。取自pexels

    這些徵兆都是警訊 輔導老師:好朋友才能發現

    國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輔導室老師李玉美分享,若發現週遭同學出現一些特殊狀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例如作息開始混亂、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像是平常很安靜的人變得很聒噪,平常磯磯喳喳的人忽然不愛說話、常常請假,這是逃避現實的癥兆。

    李玉美提醒,當發現同學在塗鴉時出現負面的字眼,或是送你一些東西,要你留作紀念好好保管,這是要say good-bye的前兆,這些潛在的行為都是好朋友才可能察覺到,一定要細心觀察。

    若無法控制自殺想法時,葉啓斌強調,一定要盡快找專家,不要讓這個想法縈繞在腦中很久,一天到晚都在想同件事,容易陷入絕望情境,在台灣看醫生非常方便,從醫院精神科到精神科診所都可以,若是學生也能尋求學校輔導室協助,或透過親近的親友找適合管道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對外求助。

    衛福部心健司曝3大防治措施

    針對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國際上,從2015年開始出現15歲到24歲自殺幅度慢慢增加,台灣數據雖然略優於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韓國、日本等國,但跟英國比起來還需要加強,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大於青少年男性,進一步分析發現3大主要原因,包括與網路使用有關、家庭因素,研究顯示家庭糾紛會增加風險、精神科共病,例如焦慮憂鬱等。

    目前心健司已針對該趨勢規劃一系列防治措施,陳亮妤表示,第一,針對小學到大學的學生部分,已跟22縣市開過會,3月底已經跟教育部建立校園轉介到衛生局的流程,孩童若有高風險需要醫療或心理資源,都可以在轉介流程中完成;第二,正與澳洲擬定Mental Health First Aid課程,類似精神急救包概念,已經與相關單位接洽,目前還需要澳洲辦事處協助;第三,進行孩童死因分析相關計畫,2024年會有更清楚分析報告。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