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寒假來了好可怕?當孩子瘋狂用3C、跟前跟後叫爸媽⋯3個策略讓你控制心情不暴走

    2021-01-21 14:33 / 作者 張佩雯

    寒假要了,擔任教職20年的顏安秀老師,在臉書專頁分享爸媽該如何與孩子一同度過長假的時光。


    安排孩子的寒假之前,得先安頓好爸媽的情緒。(圖片來源/Unsplash)

    孩子放長假,爸媽心情很重要

    今天1/21寒假正式開始,雖然寒假沒有暑假長,中間還有一個父母能休息的年假,但我今天還是在臉書上看到好幾位家長「哀嚎」:「孩子要放長假了,好可怕!」



    這個「好可怕」的原因可能出自,孩子寒假留在家裡,要嘛陪他(或忍受他媽媽媽媽一直叫),要嘛放任他3C瘋狂使用。精實一點的,盯他日日有進度功課,但又不免來場親子戰爭;放散一點的,讓孩子天天睡到自然醒,好像又說不出哪裡不對。



    雙薪家庭的孩子,可能把孩子送安親班,或者送營隊。要花一大筆錢不說,也不知道孩子到底學到什麼,然後家長還要奔波接送。



    很多家長在問:我該怎麼安排孩子的寒假?每個家庭都會為孩子設計出不同的寒假型態,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為安頓好做為爸媽的情緒,免得看到孩子放假(放懶)就一肚子火;也或者看到我們精心為孩子規劃的「充實的生活」及「有效率的複習/預習/先修課程」,孩子不怎麼積極面對,就聲音高了八度。



    父母要比孩子更情緒穩定,而寒暑假孩子常在眼前晃來晃去,是「好可怕」的原因吧!不過不管怎麼樣,父母保持好心情,家庭氣氛hold住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那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爸媽情緒升高、3個「降溫」小策略

    但人吃五穀雜糧,怎麼可能無知無感無情緒?這裡有三個我常用的小策略,爸媽們在情緒升高時,也可以參考試試看喔。



    1. 隔離冷靜法:

    這裡指的是「自己」隔離冷靜。當快要生氣時,先讓自己離開現場一下。不要順著情緒就擺出臉色,或破口大罵。我會明確的交代「事件」及「感受」,還有「期待」後,就先離開(媽媽也是很忙的,不需要綁在孩子身邊)。比如說,看到孩子一直沉迷小說,背個單字拖拖拉拉,催了幾次真的很煩,我會這樣處理:



    事件:「我已經跟妳提醒三遍了,妳一直拖著不肯做。」

    感受:「我覺得催到很累,也不想再浪費我的時間一直講。」

    期待:「所以我嚴肅的告訴妳,現在起的20分內,妳要把該做的事優先做完, 20分鐘後來找我。



    2. 他人介入法:

    真的意識到被孩子惹怒,就趕快找好隊友介入吧!這裡指的未必是伴侶,家裡的另一個孩子也常會是好隊友。
    例如,昨天可樂果妹不知道第幾次摔到平板,我就把平板收回,並罵了她兩句。可樂果妹妹安靜的離開,但我知道她的個性一定會躲去角落默默的流淚。但我也很生氣啊,那時候無法安慰她(雖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但她就是一個粗魯又動作大的小孩)。



    這時候,我就派出我的代表:「ㄟ,我剛剛對妹妹很凶,她又摔到平板。媽媽現在在生氣,不想跟她講話,不過她可能在那邊傷心,妳幫我去陪她好不好?」



    3. 紀錄盤點法:

    這個不是生氣「當下」,而是事情過後,父母可以抽空整理歸納自己的「爆炸點」,哪些事會讓我們一秒斷線的,稍微紀錄下來。畢竟大人的後設認知比較強,下次類似的情況快要出現時,自己也可以提早預防(突然爆怒之類)



    甚至也可以給自己當天的生氣表現作「量表」,當孩子狀況改善,我們或許也還是會生氣,但量表值下降,這就是一個親子間可以討論的話題。親子關係氣氛很好的時候,把自己的紀錄拿出來跟孩子聊聊。談談他什麼行為,爸爸媽媽覺得不夠好,要改善。而另外在什麼情況下,他原本不好的行為改善了,所以爸媽的生氣值也降低了⋯⋯。用「爸媽的生氣值降低」來佐證他的進步,我想是每一個孩子都想看到的吧!而且非常具體,孩子絕對很有感。

    「絕對不會因為生氣就不愛你」

    不過,策略歸策略,在情緒之後,最重要的還是親子間的修補:事件的釐清、改善的要素、關係的確認(絕對不會因為生氣就不愛你)。在雙果家,「和好」是個重要的儀式。不開心過後,我們總會有一方先提出友善的建議:「要和好了嗎?」但提出建議的一方,也需要有雅量接受對方可能暫時還不想和好。



    如果兩邊都覺得ok了,彼此間會抱抱,談一下,互相道歉或互相安慰。這在過去,多出現在我與雙果姊妹間。現在我發現她們兩個在吵架過後,也會這樣的互動,我覺得這樣也蠻好的。情緒、吵架、衝突,都是關係裡的插曲,但不可能不會發生。然而更重要的,是彼此相愛。



    只要彼此相愛,事情就都會過去。而透過事後的談話跟擁抱,更能清楚彼此在意的點,也更懂得留意自己的行為,或體諒對方的感受,這才是孩子在家裡,所能學到的珍貴教育。



    作者:顏安秀、文章出處:「顏安秀‧素養旅行」臉書專頁。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偶爾「廢一下」也沒關係!爸媽別太認真做這3件事,反而能養出更主動負責的孩子

    快過年了,該不該讓孩子參與大掃除?別怕他們搞砸!5種社會技能從中學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