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極生物迷你可愛像「會飛的珍奶」!超強演化能力:地球不能沒有牠

    2021-10-14 14:44 / 作者 陳玠婷

    這個飄浮在海洋、不到一公分的療癒小蝸牛「螔螺」,竟是拯救海洋酸化的小英雄!美國海洋科學家近十年發現,螔螺透過演化堅強抵抗海洋酸化與暖化,是鯖魚、鯡魚和鱈魚不可或缺的糧食,讓海洋生物鏈得以延續。牠們圓滾滾又帶著翅膀的外觀,在海洋中飄浮著,可愛的模樣讓國外網友笑稱「長翅膀的珍珠奶茶」。



    牠是浮游生物 但影響力足以撼動海洋生態圈



    螔螺是「海蝸牛家族」成員,常在北極圈、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日本等高緯度海洋中出現,與南極的「海天使」是親戚關係。牠們是浮游生物,身型迷你,只有0.5厘米到8釐米左右。牠們有一對擬足,像蝴蝶翅膀一樣,因此獲得親切的俗名叫「海蝴蝶」,還有國外網友覺得螔螺圓滾滾的很可愛,就像「長翅膀的珍珠奶茶」。




    圖片
    美國海洋科學家近十年發現,螔螺透過演化堅強抵抗海洋酸化與暖化,是鯖魚、鯡魚和鱈魚不可或缺的糧食,讓海洋生物鏈得以延續。(圖片翻攝/Flickr_Alexander Semenov)




    其實,「螔螺」(Limacina helicina)早在1675年就被發現,1774年,英國皇家海軍探險家康斯坦汀‧飛普斯(Constantine John Phipps)在北極海洋中對有了詳細描述。不過,近代海洋科學家對螔螺又更深的認識,牠們的外殼不僅是海洋酸化的指標,還透過不斷演化,用強大生命力適應海洋暖化、酸化,成為鯖魚、鯡魚、鱈魚、海豹、海鳥等海洋生物的食物。因此,螔螺的存在成為海洋生物存活的關鍵之一。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數十年來,工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海洋酸度、溫度明顯升高,而螔螺的殼是碳酸鈣,對pH值特別敏感,因此,螔螺透過有機層、骨膜、修復能力抵抗外殼溶解,因此不同地區的螔螺外殼顏色、厚薄度並不同,「科學家仍在研究螔螺的殼厚度變化、生態意義和潛在適應能力,我們推測更薄的外殼,可能是牠們為了適應海洋變化才出現的。」



    另外,螔螺外殼可以促進「淨鈣化」,帶動碳循環,對自然環境有極大的貢獻。



    Source:Ocean Find Your Blue、PNAS、The Royal Society、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frontiersin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