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眾聲視野|武漢肺炎改「新冠肺炎」、李屍朝鮮變「屍戰朝鮮」,兩者正名代表的含義有何不同?

    2020-03-24 14:27 / 作者 洪采姍

    201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武漢市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武漢病毒」(Wuhan Virus)也就成為這次肺炎病毒的代稱。






    在病毒持續肆虐,全球攜手抗疫時,2020年2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武漢病毒正名為「COVID-19」,中文名稱為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替這場世界性的瘟疫增添政治色彩。

    世界衛生組織將肺炎病毒正名為COVID-19。(圖片來源/WHO YouTube)

    早在WHO宣布名稱之前,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便因為替中國隱瞞疫情、掌控疫情慢半拍導致全球性大流行受到攻訐。WHO去除病毒的地理位置,更被認為在拍中國馬屁,替中國粉飾早在2019年底就被李文亮、劉文等「吹哨者」揭露的疫情。



    而中國「大外宣」在WHO宣布「正名」之後,不斷說發源地是美國、義大利甚至台灣,更凸顯中國試圖掩蓋其藏匿疫情的過錯,藉由譚德塞之嘴爭功諉過,而WHO宣布的「COVID-19」名稱也就不斷被嘲諷。



    大批網友便在相關文章下回覆「好的,武漢肺炎」、「好的,中國武漢肺炎」等文字,「新冠病毒」成為替中國掩飾的符號,使用「武漢肺炎」成為凸顯中國極權手段與威權體制的諷刺。



    無獨有偶,著名串流影音網站Netflix也陷入改名風波,韓國網友認為影集「李屍朝鮮」(原名Kingdom)翻譯來自日本殖民時代稱呼的「李氏朝鮮」,令人聯想受壓迫的歷史與傷痕,而劇情確實與日本(倭寇)相關,Netflix最終更改中文譯名為「屍戰朝鮮」,以平息抗議風波。



    於是有網友認為韓國人玻璃心,便仿照「好的,武漢肺炎」,改為「好的,李屍朝鮮」,堅持使用原名。

    Netflix劇集《屍戰朝鮮》原名為《李屍朝鮮》。(圖片來源/Netflix Facebook)

    兩件事情無論支持改名與否,都有支持言論自由的論述,認為人可以自由地使用語言表達自我意思。



    「語言即是權力」,使用語言時就自然產生權力方向,「肺炎」和「影集」兩件改名事件,反映兩個完全不同的權力運作方向。



    「肺炎」改名是替中國掩飾過錯,是替掌權、極權者粉飾太平。「影集」改名是避免在韓國受殖民的傷口上灑鹽,是為正視歷史的過錯。



    譚德塞在疫情爆發時,稱讚中國資訊透明、防疫確實,諷刺的是,與中國交流密切、被認為會是第二嚴重疫區的台灣,能夠在全世界陷入疫情恐慌時,仍有效控制,便是基於長久以來對中國或者說中共的不信任。



    「武漢肺炎」正名成「新冠肺炎」、「COVID-19」,則成為極權政府錯誤政策之下的心虛表現。



    韓國作為受殖民者位處權力末端,受到殖民政府的壓迫。當影集名稱勾動過往受欺壓的記憶,而有人堅持這是言論自由時,其實與殖民者、壓迫者並無不同,都是一再地重新揭開傷口的疤。



    而兩個改名事件提醒我們話語(Discourse)具有權力,反映知識背景與說話意識,藉由「武漢肺炎」提醒我們極權政府的掩蓋,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藉由「李屍朝鮮」提醒我們歷史傷痕不會平白消失。

    作者:陳柏宇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contact@taisounds.com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