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只台灣瘋選舉 你所不知的印尼大選冷知識

    2019-05-22 15:14 / 作者 白宜君

    印尼在今年4月17日舉行總統大選,當天,完成了全球最大的單日投票活動,共有1.9億名選民共襄盛舉。截至此時此刻,競爭總統大位的現任總統佐柯威(Jokowi)與軍商強人普拉博沃(Prabowo),時隔5年第二次打對台,仍然殺得難分難捨。




     



    本週二(5/21),印尼普選委員會KPU宣布,佐柯威以獲得5成5的選票,險勝普拉博沃的4成4。隨即敗方普拉博沃發表聲明,拒絕選舉結果,要上法庭打選舉無效訴訟。眼看著10月就是新任總統的上任宣誓的時間線了,這場寶位之爭,看來還會在這個2.6億國民的泱泱大國繼續風波盪漾。



    本文特整理出這場橫跨4,800公里、17,000個島嶼、海內外皆可投票,超過80萬個投票所的民主選舉中,你所需要知道的常識題,閒聊時不怕沒有國際觀唷。

    昨日(5/21)印尼普選會宣布佐科威(圖右)選贏了普拉博沃(圖左),但普拉博沃並沒有打算接受這個結果。(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總統、國會、地方議員共同選舉 場面浩大

    本次大選是第一次印尼總統大選與國會、地方議員一起選舉,共計參加選舉的「候選人」就超過245,000名,近80個選區。這在只有2,300萬國民的台灣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24萬的候選人中,除了競爭總統大位的兩組人馬外,絕大多數角逐的是人民代表議會(國會)、地方代表理事會,以及地方的省及縣市議會,共約2萬個席次。其中,競逐國會575個席次的約8,000人。為了這麼浩大的選舉,印尼所調動的選務人員超過600萬。

    海外印尼人可投票 但不在籍還是不行!

    印尼本地4月17日(三)總統大選前一週,從4月8日到14日,全世界約450萬名海外印尼移工也動起來瘋選舉,印尼政府在海外有印尼移工的130個國家都設有投票站。



    在台印尼移工約28萬人,大部分在勞基法未強制保障下,終年無休。今年全台各縣市設下34個投票所,在台的印尼選民,只要先上印尼普選會官網登記,就可以獲得投票資格,當日投票完畢,選票就會送回印尼在台辦事處,一起運回印尼。在母國印尼4月17日印尼當地投票結束後,同步開票。



    不過,在台灣的選舉中,連不在籍投票都是不行的,何況是海外投票,這點也引來不少台灣人抱怨。但事實上,若是在印尼當地,選民也是得回到原戶口地投票。

    投票年齡下限為17歲 已婚就算成年

    印尼的投票年齡是17歲或已婚。年齡在18至35歲間的青年選民約有8千萬人,佔選民總數4成之多,為了爭取年輕選民,周邊商品包括販售潮T、與YouTuber合拍影片,都是這次選舉各候選人刷年輕選票的方式。



    你是否覺得這些小撇步聽來一點都不稀奇?只是,台灣年輕人還是要滿20歲才可以投總統與公職民代。



     




    選罷法14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20歲,除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者外,有選舉權」。


    候選人使用大絕招對抗假消息

    在總統連任之路上,佐科威要面對最大的危機是針對他個人、鋪天蓋地的假消息攻勢。但他處理假消息的方式可說是獨樹一幟,很值得在這個打資訊戰的時代提供參考。



    據印尼資訊通訊科技部統計,從去年九月到今年大選前,共有近800則四處流竄的假新聞,大部分都是衝著現任總統佐科威來的,且都糾纏在中國關係這條主線。



    假新聞指稱佐科威不是穆斯林,還在雅加達北部港口發現來自中國的貨櫃,裝滿投給佐科威的選票;傳說等到佐科威連任後,將禁止清真寺播放召喚祈禱的吟誦,並讓數百萬名中國勞工湧入印尼搶工作。



    但印尼官方對抗假新聞力道極猛。社群平台若成為負面內容的散播媒介,出現恐怖主義、激進或仇恨言論、色情、假新聞或訊息等,政府會對平台發出警告信,發出3封信後,平台若仍不建立自我過濾機制,政府就會關閉該平台。



    而佐科威呢?他在兩次選前都跑去麥拉朝聖,直接祭出虔誠穆斯林的宗教牌。

    你聽過「戳洞」的投票方式嗎? 開眼界了吧!

    印尼選民的投票流程是,經選務工作及監督人員核實身份領票後,以類似鐵釘的鑽頭戳洞,選擇屬意人選;再將選票投入上鎖的投票箱內,最後在出口處以手指沾上短時間不易褪色的墨水,以示投票完成。是罕見的鐵釘打洞投票法。

    印尼的選舉方式是在選票上心儀的候選人處,戳個洞。(圖片來源/印尼普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白宜君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