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時》:中國審查滲入國際期刊與資料庫 新冠肺炎史悄悄改寫

    2023-04-24 12:51 / 作者 林宜萱 / 編譯
    2021年2月3日,中國武漢病毒研究院。路透社
    關於新冠肺炎的起源或許永遠都會是個謎,唯一確定存在的只有中國審查。《紐約時報》23日報導,早在新冠肺炎傳播初期,中國就已對科學論文進行審查,至今仍在繼續,而且中國審查的程度比許多人想像得更深入,一些已經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的論文被撤下,包含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機構也沒能盡職把關。專家表示,這等於是「中國早就以贏家的姿態擺脫了新冠疫情」。

    《紐時》報導,病例早出現於武漢的肺炎2020年初被命名為「Covid-19」的同一天,一個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公布了重要數據,展示病毒傳播速度和高危險對象,但數天內,研究人員悄悄撤回這篇論文。當時有些觀察人士注意到這個異常狀況,但當時全球處於恐慌氛圍,這件事很快就被淡忘。

    最初,武漢醫生李文亮對疫情提出警告時,中國政府的反應是加強網路審查,然後壓制科學研究。最初的科學審查很零散,一名歐洲科學家憶述,與他合作的中國科學家要求他簽署保密協議,承諾不分享研究數據。不久後,中國研究人員開始要求國際期刊撤下論文。

    國際期刊配合撤稿

    一般而言,期刊撤下論文的原因包含數據有缺陷、研究違反倫理等。《紐時》根據研究組織「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標註指出,中國撤回的十幾篇論文都有一個共同模式,就是都在修改或壓制初期病例、醫療工作者和病毒傳播範圍的研究,這些主題都可能損害政府形象。

    案例1:《刺胳針》

    例如一份針對中國南部染疫兒童的研究、對中國抗疫人員焦慮狀況的調查,還有2名護理師在《刺胳針-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的一封信,都被中國撤下。信裡有一句話說,「就算是經驗老到的護理師大概也會哭出來」。
    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是最早爆發新冠疫情的地點之一,被懷疑可能是Covid-19起源。圖為2020年3月4日,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該市場進行消毒。路透社

    「撤稿觀察」創辦人奧蘭斯基(Ivan Oransky)說,國際期刊撤下論文的速度通常很慢,即使那些論文已被證明有問題,但中國另當別論,想在中國銷售、或發表中國研究的期刊,往往會屈服於中國政府的要求,「科學期刊出版商確實全力配合中國審查」。

    案例2:《臨床傳染病》

    2020年3月,中國科學家在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一篇關於新冠病毒可能如何變異的論文,取用的是2019年12月中旬起採集的武漢染疫者病毒樣本,這等於證明新冠肺炎在中國政府有所行動前就已經廣為傳播。

    兩個月後,《臨床傳染病》刊出這篇論文的更新版,內文更正了病毒樣本採集日期,改稱是2020年1月採樣。

    到了2021年9月,美國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病毒學家布倫(Jesse Bloom)在推特上提到這篇論文兩個採樣日期的差異後,《臨床傳染病》再次發布更正,採樣日期變成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1日,並說明「之前公布的日期不夠明確」。

    這些審查仍在繼續。其實在《臨床傳染病》第一次刊出這篇論文的前幾天,中國政府下令所有新冠病毒研究統一交由一個政府工作組管理;論文刊出的隔天,中國教育部要求高等學府,若要發表新冠病毒研究報告,也必須經過政府工作組核可,如果「未依規定申報、或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研究人員將受到懲罰,這讓中國科學界不寒而慄。

    外國醫學資料庫配合刪除數據

    不只期刊,世衛組織(WHO)對於病毒數據也同樣幫倒忙。世衛組織本該是可靠資訊的儲存庫,但世衛組織和中國發表的一份重要報告在2021年3月被指出一些錯誤後,至今沒有更正,那份錯誤的報告依然放在網路上,繼續告訴大家錯誤的最早已知病例時間。
    世衛組織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總部,圖為2020年1月。路透社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歐尼爾國家暨全球衛生法研究中心(O'Neill Institute for National and Global Health Law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所長高斯丁(Lawrence Gostin)說:「這份數據被證明有誤,是一個水很深、在許多方面都不可原諒的謎。這若不是代表世衛組織對中國不夠強硬,就是代表中國根本不配合」。

    案例1:美國「基因序列讀數檔案」

    中國審查制度還可能有能力影響外國基因數據庫。2016年,美國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病毒學家布倫博士在研究一篇論文的表格時,發現美國政府數據庫「基因序列讀數檔案」(Sequence Read Archive)裡有數十個基因序列被刪除;這些數據是2020年初武漢大學科學家提供的,卻莫名其妙消失了。

    「基因序列讀數檔案」的管理者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館方當時回應,這些數據是武漢研究人員要求而撤下,同時暗示這是館方唯一一次應中國科學家要求而刪除資料。

    然而,2022年3月一份外部審查發現,武漢科學家在同一天還撤回了另一份不相關的數據。在布倫博士發表一篇與武漢大學被刪數據相關的論文後,這些數據又重新出現在網路上,但大多被放在一個和中國政府有關聯的資料庫裡。

    這種在資料庫裡出現、被刪、又出現的數據活動,近期還有一例。

    案例2: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庫

    一個美、澳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中國研究人員今年才上傳一批2020年1月在武漢市場收集到的基因序列到「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庫裡;這批序列顯示病毒基因裡有「貉」(音同「何」)的特徵,這可能是病毒在非法野味買賣中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線索(也可能是反過來),在科學家聯絡中國研究員後,這份序列就從全球數據庫消失了,但後來又出現了。
    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是最早爆發新冠疫情的地點之一,被懷疑可能是Covid-19起源。圖為2020年12月8日的市場狀況,1樓雖封閉,但2樓仍開放眼鏡行等商家營業。路透社

    分析出這批DNA序列有貉基因特徵的雪梨大學生物學家霍姆斯(Edward Holmes),在疫情爆發前曾走訪武漢華南生鮮市場,知道市場裡有人私售貉;疫情爆發後,他曾向中國研究人員強調華南市場基因樣本的重要性,甚至將貉的基因序列寄給他們,希望他們可以比對看看。

    霍姆斯說,數據會從全球資料庫裡消失又出現,他認為這當中有嚴重的政治力,「一想到我們正在討論數據被刪這種裝神弄鬼的事,就覺得實在很可悲」。

    不是應對疫情危機,是應對政府形象危機

    自疫情爆發後,中國科學家這3年多來一直不理會外界呼籲公布武漢華南生鮮市場所有樣本的要求,現在也持續加強對科學研究的控制。一個研究野生動物貿易的中國實驗室最近被關閉,一名在中國境外參與該實驗室研究的科學家說,因為中國當局擔心這個實驗室的研究會牽涉到新冠疫情起源。

    本月初,中國限制外國IP位址訪問中國學術入口網站「中國知網」的權限,使外界更難了解中國學術研究成果。中國也敦促科學家多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而非國際刊物。中國政府底下的科學家本月稱,是時候開始「在中國境外」追溯疫情起源了。

    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全球衞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說,「中國早就以贏家的姿態擺脫了新冠疫情。他們開始在疫情爆發的脈絡上呈現新的詮釋,不只是病毒起源,也包含政府應對疫情時扮演的角色」。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