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展望2023系列5-4】美中台情勢暫歇 是否開戰仍暗潮洶湧

    2023-01-02 07:00 / 作者 李寧怡

    美中兩大國在2022年持續競爭對抗,隨著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愈趨鮮明,美中情勢也益發緊繃。展望2023年,美中之間的衝突風險能得到管控嗎?抑或仍有擦槍走火的可能?中共去年8月的圍台軍演一度讓台海緊張情勢升高,戰爭是否真的一觸即發?




    圖片
    2022年11月拜習會後,美中緊張關係略見舒緩。路透社




    專家分析,美國與台灣都將面臨下屆總統大選,中國議題勢成選舉主軸之一;中國一方面要觀望大選結果,另一方面也身陷各種內政難題,未來一段時間應該會較為克制。不過長期而言,統一台灣仍是中共不會放下的執念,美中之間數十年來的大國博弈本質也不會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0月底在中共二十大打破慣例三連任,美國總統拜登11月初也通過期中選舉大考,兩人在各自的領袖權勢獲得一定程度的鞏固之後,於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場邊笑著會晤;今年春節過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將訪問北京,美中關係進入稍見緩和的時期。



    短期略見和緩 美中長期博弈態勢不變



    美國國務院前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在《日經亞洲》撰文指出,未來一兩年中國將觀望美國與台灣的總統大選結果,針對台海情勢可能較為克制;且在此同時,中國要因應的內政危機一籮筐,包括經濟停滯、房地產危機、消費者信心大跌、青年失業率飆升等等;防疫政策急轉彎後驟然陷入的疫情亂局,更是眼下最大的挑戰。



    中國突然終結清零政策已近1個月,一切未如官方承諾的「有序」進行,而是呈現大規模失控狀態。除了生命損失的代價之外,病毒迅速蔓延嚴重影響各行各業的運作,對經濟的傷害與嚴格封城不相上下。此外,美中緊張關係也讓外資對中國卻步,部份跨國企業已撤離中國,或大幅縮減在中國的營運規模。




    圖片
    中國社群媒體去年12月26日流傳的山東濟南殯儀館景象。路透社




    羅素指出,在北京的盤算中,美中關係回溫或許能預防華府再祭出與晶片禁令相似的撒手鐧,也可能讓其他西方國家對限制中國取得技術有不同想法。



    儘管如此,習近平當局對所謂的中共「核心利益」仍不可能做出任何讓步;多年來在國際間積極營造影響力的作法也不可能收手。羅素預期,在疫情緩和後,習近平將積極重返國際舞台,持續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戰略競爭。



    至於拜登政府雖積極尋求維持美中關係穩定,降低發生衝突的風險,但羅素表示,美國不會降低與中國競爭的強度,也不會在台灣、新疆、南海等中國自稱的核心利益上讓步。



    《外交政策》:台海今年應無迫切危機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副編輯帕默(James Palmer)也認為,未來1年台海不會出現迫切的危機,因為內政問題重重已讓北京自顧不暇,無力再應付其他難題,遑論開戰。中共對裴洛西訪台的戲劇化應對方式,如今看來只是故意誇大的反應;中國雖未放棄「統一」台灣的目標,但兩岸現狀仍將維持。



    帕默表示,內部危機已讓中國在國際舞台比以往和顏悅色;美國等西方國家外交官近日均透露,現在中國官員在私下場合比過去願意多說點話。他認為美中之間將暫時維持去年11月拜習會呈現的微笑基調,不過大國角力的本質仍是針鋒相對。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也向《太報》表示,美中台情勢在去年最後一季出現相對和緩的契機,踏入2023年後,若無特殊事件,應該會有一點緩和的空窗期,應善用這段時間的和緩氣氛,「讓它多增加一點」。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則向《太報》指出,美國在本世紀初與中國是準盟友關係,還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自2010年左右開始,美國對中國有所警覺,經過多年爭論後,2018年將中國定調為戰略競爭者,認為中國危害世界秩序;這樣的方向和結構「未來五到十年都不會改變」,即使美國政黨輪替亦然,2023年這樣的趨勢也會持續下去,外交上的接觸「只是在管控風險」。



    美台選舉議題恐讓中國借題發揮



    儘管未來1年的美中台情勢可望暫時平靜,其中仍不乏變數。



    羅素表示,美國政壇已陷入極度分裂,兩黨競相展現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共和黨掌控的聯邦眾議院可能逼得民主黨政府與中國打交道時更難展現彈性,兩黨在總統大選期間都可能以激烈言詞痛批中國;黃介正也提到,可望成為眾院新任議長的共和黨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 )或其他國會議員可能競相造訪台灣。這些事件都可能觸發北京採取報復行動,但羅素認為,北京想觀望下屆美國總統誰屬,應該仍會按兵不動。




    圖片
    總統蔡英文與副總統賴清德共同出席兵役延長記者會。路透社




    帕默則指出,中國官媒的論調比10年前更仇外反美,而現在北京當局有更多動機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美國,即使一個小小的危機也可能讓雙方關係再度降至冰點。



    至於台灣,雖然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大敗,但一般認為地方選舉聚焦於內政,2024年總統大選仍將以兩岸政策為決勝關鍵。羅素認為,國民黨勢必主張對中國採取和解態度才能降低開戰風險;民進黨若由獨派色彩濃厚的賴清德參選總統,中國有可能表面上態度軟化,幫助國民黨取悅選民;但也可能升高軍事威脅,向民進黨選民發出警告。



    對台認知戰「進化」 攻勢更危險



    台灣面臨的另一風險是中國攻勢猛烈的認知戰。陳方隅指出,近來各項研究顯示,中國對台認知戰已大幅「進化」,過去只是單方面大量製造假訊息,現在則會選擇台灣既有的新聞或爭議,「加油添醋改寫,製造半真半假的新聞」,在台灣的內部矛盾上煽風點火;而且同一個內容農場會多角化兼營YouTube、臉書、LINE等各種社群,強化滲透力,這對台灣「是非常危險的事」。



    中國內部也有很多不確定性。羅素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領導班子由「習家軍」組成,對於處理國內和國際經濟均無經驗,思維單一、性別也單一,缺乏自我制衡或內省的能力,恐將帶領中國走向更極端的民族主義。



    台灣長年籠罩在「被統一」的陰影中,習近平曾提出要在2049年中共建政百年時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台灣顯然是實現這個「中國夢」的必要條件。對此,黃介正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不死的皇上,沒有不滅的朝廷」,「共產黨一黨專政一定會『結案』,只是多久、多快的問題」。他表示,台灣「維持我們的自由民主與生活方式,維持國家永續生存,直到對方自毀政體」,是最理想的目標。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