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猛力發展製造業想走出經濟困境 卻可能引發更多的貿易戰爭

    2024-01-31 17:20 / 作者 陳家齊
    比亞迪的最新廉價電動車款「海鷗」在上海車展展示。路透社
    在經濟發展趨勢持續走弱,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加大投資希望「產業升級」的努力,可能即將在歐洲與其他各地引發新的貿易戰爭。

    歐洲人對中國低價傾銷之怒

    瑞士太陽能面板製造商Meyer Burger正面臨中國競爭的沖擊,並警告稱,除非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否則可能不得不關閉其在德國虧錢的生產工廠。

    Meyer Burger執行長厄夫特告訴路透社說:「中國製造商故意以低於其自身生產成本的價格在歐洲傾銷商品。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中國的太陽能行業多年來一直得到戰略性補貼,總額達數千億美元。」

    歐盟對於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向歐洲傾銷廉價產品的擔憂,使北京在2018年遭到美國懲罰性課關稅引爆貿易戰爭後,在歐洲可能也將面臨貿易戰爭的新戰線。

    布魯塞爾的貿易政策現在也日益趨於保護,以防範中國以製造為中心、以債務為驅動的發展模式對全球造成的影響。

    刺激經濟動能,但不給家庭分配所得,而是注資更多的製造產能

    去年,中國政策制定者一直強調他們打算使國內需求成為更突出的增長驅力,使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擺脫長達數十年對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的依賴。

    但中國將其金融資源從房地產轉向製造商,而不是給家庭,引起了生產過剩的擔憂。這使生產者物價的通縮局面惡化,並已促使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業進行調查。

    曾任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的拉米(Pascal Lamy)警告說,中國目前的發展道路將引發更多的貿易衝突。拉米說:「這種作法是不可持續的,生產過剩將不可避免導致問題。」

    拉米指出,外界已經認知到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中國的生產體系並非是由市場行為力量而驅動,而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導下進行的投資。這種指導性投資趨動的模式,已經導致中國的主要工業,像是鋼鐵、電動車與電子產品全都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

    中國貿易夥伴受不了中國傾銷

    中國的貿易夥伴正在反擊。華府已經對中國實施了懲罰性關稅,還希望切斷供應北京高科技半導體晶片,以減緩其技術和軍事進步。同時,華府也正在加大國內基礎建設和工業投資。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到2027年,中國的電池產能增加速度將超過需求的四倍。

    除了汽車行業,布魯塞爾還試圖在綠能轉型上減少對中國材料和產品的依賴。北京則正在對歐盟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

    印度在2023年9月對一些中國鋼鐵實施反傾銷稅,實施其他貿易障礙與投資限制,使中國汽車製造商叫停了對印度的投資項目。

    卡內基中國高級研究員白提斯(Michael Pettis)估計,如果中國在未來十年保持4-5%的年增長率,同時又不改變當前的經濟結構,其在全球投資中的份額將從33%上升到38%,而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將從31%上升到36%-39%。

    就算其他國家不抵制,中國冒出的過剩產能沒有哪裡可以容納

    為了容納中國猛增的產能,其他主要國家將必須緊縮投資、減少製造業。他在去年12月的一份報告中寫說:「就算沒有近年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美國、印度以及歐洲聯盟的限制性政策,世界也極不可能去收納中國新增的產能。」

    而且,考慮到為了維持未來十年的高投資水準,中國將繼續大舉舉債,白提斯估計中國總債務相對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將從目前的約300%上升到450-500%。他說:「很難想象經濟能夠容忍這樣大幅度的債務增加。」

    中國想要平衡經濟結構,近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經濟疲軟的阻礙,因為把資源轉移到家庭消費,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短期經濟痛苦。

    然而,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的助理研究員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表示,中國無法增加國內消費的情況下,就必須依賴其他國家買更多中國貨。他說這是一個「零和遊戲」,是要西方進一步削弱工業與產能,西方國家對此已在政治上更具對抗性。

    提升價值鏈?可能是雙輸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北京向製造業重新分配資源的目標,主要是提升出口製造業的價值鏈,而不只是像出售更多的商品。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慶杰表示,歐美若想試圖實現經濟再工業化,會因勞動力和資金成本更高,代價相當昂貴,而且需要很長時間。夏教授認為競爭加劇是必然的,「但他們無法限制中國的技術進步。」

    劍橋大學中國發展教授赫斯特(William Hurst)則懷疑,中國在這方面真的做出正確選擇嗎?他認為,北京極力推動航空、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行業發展,但在這些前緣技術的成果,以及創造新就業方面,沒有太大的成就。

    赫斯特說:「如果這些推動升級的方向失敗了,就只會留下更多的債務,對經濟結構造成更多的扭曲。」他還表示:「如果成功了,結果可能只是產能更加過剩。」

    因此他的結論是,中國官方指導尋求特定產業升級的方向,並不真的會是中國突然變得更具競爭力的驚人轉變。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