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過年人多和親戚共擠一床好尷尬?共眠文化其實自古就有

    2024-02-09 12:00 / 作者 桂家齊
    中世紀起維持數百年的共眠文化直到19世紀中期衛生意識提高後才逐漸沒落。翻攝網路
    過年期間許多外地遊子回老家拜年,人多床少的情況下,有時必須多人共擠一張床。和親戚同睡還不算尷尬,其實中古世紀的歐洲早有共眠文化,甚至還會與陌生人同床過夜。

    世仇睡出兄弟情?「共眠文化」延續數百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世紀的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Richard the Lionheart)在1187年時有一個很特別的「床伴」、統治法國的腓力二世(Philip II)。原是世仇的兩國君主一開始只是為了利益而結盟,但隨著多次共餐、促膝長談,兩人發展出「兄弟情」,甚至可以同床共眠。

    在那個年代,兩個大男人睡在一起不代表任何性意味,因為「共眠」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再正常也不過了。不僅可以和朋友、同事、遠親共享一張床,出門遠行時還得忍受身邊陌生人的鼾聲和磨牙聲,甚至是夜半的粗魯翻身壓體(搞不好還有人裸睡…)。

    當時之所以有這種「社交睡眠」(Social sleeping),最主要的原因是床鋪在當時屬於貴重家具,很多情況必須與他人分享睡床。歷史資料顯示,那時甚至認為獨自一人入睡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而「床伴文化」在1500至1800年代再普遍不過。美國維吉尼亞科技大學歷史教授艾柯西(Roger Ekirch)說:「大多數人,包括貴族階級、富有商賈、地主等人有其他人分享床鋪,都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

    床上人人平等 主僕共睡很正常

    曼徹斯特大學歷史教授漢德利(Sasha Handley)也說:「即便是中上階層,他們出門旅行時,很多時候也必須在各旅館客棧與他人睡在一起。」

    報導指出,當時「睡在一起」並非現代文明所認知含有「性行為意涵」。天主教聖經中便經常圖繪描述東方三博士(Three Wise Men)在朝聖期間同床而眠,有時候畫像中的三博士甚至是裸身而睡。

    聖經中的東方三博士也被描繪成同床共眠。翻攝網路


    聖經中的東方三博士也被描繪成同床共眠。翻攝網路


    雖然當時在床上似乎人人平等,僕人也能與主人同蓋一條被,但其實共眠還是有一定的社會規範,尤其是非親非故的單身男女之間。

    單身男女也能共眠?相關規範很清楚

    根據艾柯西的研究,19世紀初期的愛爾蘭有嚴格的共眠社會規範。最年長的女兒要睡在距離房間門最遠的牆邊,然後是她的妹妹(依照年齡排序)、母親、父親、兄弟(同樣依照年齡排序),最後才是陌生男子。這些外人男子睡覺的位置必須距離女性最遠。

    不過艾柯西也指出,由於家戶的床鋪數量不足,還是不免得讓在大戶人家工作的男女僕役共睡一張床,「有時候不小心也會有人懷孕」。

    成傳染病溫床 衛生意識提高滅了共眠文化

    共床的風險除了不小心「搞出人命」,還有相當高的衛生疑慮。來來去去的床伴,常帶來各地的寄生蟲和病菌,讓床鋪成為名副其實的傳染病溫床。

    19世紀中期,和人同睡一張床逐漸成為落後文化,甚至夫妻也不願睡在一起。這股「獨睡」風潮是由美國名醫霍爾(William Whitty Hall)所提倡。霍爾認為,與他人共眠是一種「不自然且退化」現象。

    霍爾在1861年出版的《睡眠》(Sleep)一書中表示,臥室裡若睡著兩人以上,空氣很快就會受到汙染,而和他人同睡一床,「極不衛生也不健康,甚至不道德」。霍爾認為,兩人以上同睡與禽獸無異,而那些結婚數十年都睡在一起且還能活下來的夫妻「純屬幸運」。

    歷史學家海因茲(Hilary Hinds)在《兩張單人床的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Twin Beds)一書中表示,霍爾的理論掀起了獨睡潮流,接下來將近一世紀,許多已婚夫妻都分睡在兩張單人床上,直到1950年代,夫妻才重回一張大床上,因為分床睡會被人視為婚姻失敗。不過除了夫妻以外,人類文明不見共眠文化重返。

    有一段時間,夫妻也被鼓勵分床而睡。翻攝網路


    在全球衝突不斷,多國敵對的狀況下,讓中世紀敵對君主放下心防、進而互相理解促進和平的共眠文化是否有重新興起的必要?學者漢德利說,「社交睡眠」的文化應該是回不去了:「我覺得無論出自哪些理由,大家都會覺得獨睡的品質要好得多,一旦不再需要陪睡所帶來的心理慰藉,大多人都喜歡在適合自己需求的睡眠環境下入睡。」

    桂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