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就是這個原因 讓影像工作者暫拋單眼、改用手機創作

    2021-11-26 16:46 / 作者 戴嘉芬

    別以為只有一般人才用手機拍照,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程度就連專業攝影師和導演們,也願意暫時拋下單眼相機,改用手機來創作。像是使用iPhone拍攝電影《怪胎》的導演廖明毅,以及廣告導演艾德、野外攝影師Paul等,他們都改用手機拍攝作品,並分享創作過程。




    圖片
    廣告導演艾德(左)與野外攝影師Paul(右),分享他們使用手機創作的經驗談。(圖片來源/Sony提供)




    導演艾德平常除了接拍廣告之外,自己也有經營自媒體頻道,他工作時最主要的器材就是單眼相機和口袋相機,手機則是用來記錄日常生活。之所以會改用手機來拍攝作品,是因為感覺到「現在旗艦手機如Xperia PRO-I拍完的成品,根本與相機無異。」



    艾德說,特別是在不同的場合做拍攝,若使用大台單眼,把相關配件通通帶出來,無疑是一種負擔,所以手機與專業器材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方便性」。「我以前絕對不會拿手機來拍自己的作品,但當作品的成像品質變高,運鏡角度也能隨心所欲,但重量卻如此之輕,某些時候就會選擇用手機來創作。」



    專門從事野外攝影的Paul,經常面臨到需要「搶拍」的環境,他認為「速度」是最關鍵的一環。這時,單眼相機跟手機就非常不同。你必須小心翼翼把單眼的機身從包包拿出來,然後接上鏡頭,甚至再接上閃燈,當一切準備就緒時,那個需要搶拍的畫面早就消失了。「而手機就不一樣了,在感覺到需要拍照的當下,我就從口袋摸出手機,隨時都是準備好,拿起來就能拍的狀態。」



    Paul說,他平常用來工作的主要器材確實是單眼相機,但有時到了戶外,遇到比較困難的地形或是極端環境,比方說在一個懸崖旁邊,此刻若手中拿的是單眼相機,就必須額外分神去維持身體重心平衡。「倘若我改拿手機,只要一隻手就能握住它,另一隻手就可能用來抓取固定點,這對自身安全當然比較有幫助。」



    此外,Paul覺得手機攝影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會讓被拍攝的主角備感威脅。在他的拍攝作品裡,手機跟被拍者的臉龐僅有10公分距離。「想像一下,如果我此刻手中拿的是巨砲單眼逼視對方,她的壓力會有多大?」但也因為拍攝工具變成手機,所以對她降低了威脅感。




    圖片
    野外攝影師Paul認為手機讓被拍者所感受到的威脅降低,即使距離只剩下10公分。(圖片來源/翻攝自Paul野外攝影師YouTube頻道)





    圖片
    Paul示範手機拍出的成像品質已與單眼相機無異。(圖片來源/翻攝自Paul野外攝影師YouTube頻道)




    使用iPhone拍攝電影《怪胎》的導演廖明毅則認為,「用手機創作是一種劃時代的革新!」「我們其實可以透過一支小小的手機,創造出更多成熟或是特殊鏡位的作品;它對敘事很有幫助,跟專業器材相比,真的能幫人省下很多錢,所以我覺得手機是一個蠻容易發展起來的拍攝器材,只是現在還很少人這麼做。」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