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比特幣與黃金的距離有多遠? 央行小編發示警文 引幣圈圍觀 林之晨跑來留言

    2023-12-16 11:16 / 作者 財經中心
    翻攝自央行臉書
    比特幣價格近期重返一年來新高逾4萬美元,支持者視為「數位黃金」,但中央銀行在臉書粉絲團表示,比特幣與黃金的距離,恐怕比大家想像還要遠。示警文一出,有網友笑說看到留言區一堆幣圈的人崩潰,央行小編更回敬附上報告連結更詳細說明,台灣大董事長林之晨也前來留言說「很高興央行終於開始參與這個話題」,但認為比特幣不只是位元幣,還將帶動金融秩序的徹底改寫。

    央行臉書粉絲團每每對虛擬貨幣發出示警文,往往引來幣圈人士在留言區論戰,幣圈人士認為央行是LKK,旁觀吃瓜者則嘲笑幣圈是玻璃心,示警文宛如「流量密碼」。

    央行在臉書粉絲團指出,黃金早在西元1世紀羅馬時代,就開始作為貨幣。黃金具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有稀缺性、耐久性及可分割性等充當貨幣的特性。在當前以政府貨幣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下,黃金仍係各國官方準備資產的重要組成,在全球貨幣體系續扮演要角。

    相較之下,比特幣無內含價值,僅在電腦世界中以程式碼的方式呈現,目前多數國家政府均對其持負面態度,批評比特幣常淪為資恐(financing of terrorism)、洗錢(money laundering)等非法用途,以及充當躲避資本管制的管道。



    比特幣不具備貨幣三大完整功能

    央行粉專表示,比特幣儘管有作為貨幣的若干特性,但卻不具備貨幣的三大完整功能。區塊鏈(blockchain)為兼顧去中心化及安全性,可擴充性受限,無法應付頻繁交易,使得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不具效率;再者,比特幣價格波動太大,也無法作為價值標準及價值儲藏工具。源於此,比特幣迄今仍無法在貨幣體系扮演積極角色。

    黃金長久以來即被廣泛認為是全球總體避險工具;若干國家近年因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也增加官方黃金持有量。黃金市場發展成熟,具相當規模;至於比特幣,根據研究顯示,比特幣仍稱不上是總體避險工具,反而比較像是投機者的槓桿賭注。

    比特幣若真為總體避險工具,價格走勢應與通膨率及總體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呈正相關,以抵禦總體經濟恐慌,但反呈負相關;應與股價呈負相關,實際卻呈正相關。另比特幣市場規模及日均交易量都較黃金小得多
    財經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