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淨零新技術2-1】中研院與台電剛走出實驗室的「去碳燃氫」技術為何鼓舞人心?

    2023-11-19 07:00 / 作者 吳馥馨
    總統蔡英文出席「中研院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發布會」。廖瑞祥攝
    11月14日上午,中研院與台電聯合宣布,去碳燃氫技術串接台電混氫發電機組,已以「混氫10%」的模式,在小型65kW機組成功商轉,並於今年9月發出「去碳燃氫」的第1度電。就連蔡英文總統都親臨位在樹林的台電綜合研究所了解成果,更不斷叮囑不能只在實驗室階段,要趕快實際應用。

    為什麼,一項剛走出實驗室階段的「去碳燃氫」技術,也還只與一部小型商用發電機組串接,就能如此鼓舞人心?

    什麼是「去碳燃氫」技術?

    甲烷(天然氣)的化學式是CH4,「去碳燃氫」技術就是透過裂解技術,先把甲烷分離成「氫氣」,以及「固態碳」兩種產品。

    之後將無碳的「氫能」投入發電,由於當今世上還沒有100%燃氫發電機,但已有「混燒」技術,透過氫能與天然氣混燒發電,就能降低天然氣發電的碳排量。

    去碳燃氫技術。截自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主秘陳于高簡報


    優勢一,「去碳燃氫」技術有望解決氫氣輸儲痛點

    經濟部政次、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去碳燃氫」技術運用到發電系統還有其他綜效,就是當今各國都在研究氫的輸儲問題,而中研院的「去碳燃氫」技術,可把氫的產出放在生產過程的「最後一段」,也就是甲烷的重組可以就近放在發電廠,或氫能需求工廠的鄰近處生產,不要再興建長距離的氫能輸送管線,這是有效率方式,可以利用既有的天然氣管線,在末端再產出氫氣,就規模效益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曾文生說,除已在進行「混氫」測試的興達電廠機組,台電接下來也會陸續在全台天然氣發電廠進行測試。他並透露,最近台電購置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其設備廠都已預留轉換成燃氫機組的準備。

    曾文生指出,如果「去碳燃氫」技術能成熟,且達到規模經濟,所有的基礎建設就不用重建,包括天然氣接收站,也不用另建大型氫能儲存槽與長距離的輸送管線。

    尤其全球都在煩惱,氫氣該用什麼化學原料當成載體,在液氫輸儲要處在絕對零度(零下273°C)的特性下,純氫輸送是很大考驗,需要更高的技術,輸送過程也容易造成金屬脆裂的「氫脆」現象。

    這意味著,台灣現在已使勁吃奶力氣興建好的天然氣接收站、儲存槽,以及綿延數百公里的天然氣管線,不會因為迎接氫能發電時代而廢棄,另外又要籌備巨資興建氫能接收站與管線。

    中研院今發布去碳燃氫混氫發電技術。廖瑞祥攝


    優勢二,解決台灣碳封存土地不足的限制

    此外,與傳統「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去碳燃氫」技術是在天然氣燃燒發電之前,就先將「碳」分離出來再利用。這有別於傳統「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則是先將天然氣投入發電,產生碳排後,再透過捕捉與封存技術,避免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層中,藉以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然而CCUS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穩定地層,注入二氧化碳,再檢測其穩定性,儘管中油與台電已先後選在苗栗通霄鐵砧山、台中火力電廠等地,進行碳封存試驗,但這都只是小規模測試。

    一則台灣國土地狹人稠,要去哪裡找出這麼大的面積進行碳封存,恐怕是很大考驗,寄望於外海恐也不切實際。再者,台灣位處地震帶,如何將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底下而不會外洩,也是一項難題。

    優勢三,「黑碳」運用商機想像空間大

    曾文生也說,透過中研院和台電合作,甲烷裂解後產生了「碳」和「氫」,其中,氫能可以做為發電燃料,但「純碳」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經濟部也會與中研院合作,找出材料應用的空間。

    至於「去碳燃氫」所分解出來的「黑碳」,能運用在哪些領域呢?曾文生舉例,例如化學能電池生產,負極會用到碳;又例如半導體製程、建材、複合性材料、碳纖維都會需要碳。

    也就是說,經濟部希望藉由「去碳燃氫」技術發展出淨零產業鏈,除了能源應用,也在新材料等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曾文生認為,如果2000年改變世界態勢的是「全球化」政策,而2020年全球邁向「淨零」的這項目標,也改變了所有生產過程的設想,透過各種新技術開發,也牽動新的投資商機。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