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變調組改2-2】說好的超前部署呢?強震防災的地調部門竟被降級

    2023-04-24 07:10 / 作者 洪敏隆 / 記者
    台灣地震頻傳造成嚴重災害。花蓮縣政府提供
    2012年開始推動的政府組織改造,原本朝向水、土、林、氣整合而牽涉到的五部一會組織調整,因為整合不易,為加速完成組改最後一哩路,各部會幾乎以「原地膨脹」方式完成各部會組織法修正草案初審。《太報》分別就原本因應氣候變遷及國土安全的組改為何會變調及帶來的影響及衝擊進行分析報導。

    今年(2023)2月6日土耳其發生芮氏規模7.8強震,造成至少5.7萬人死亡,這個世紀強震提醒台灣作為地震頻仍的國家,地質調查與研究應受重視,然而,在這波組改幾乎都是原單位就地升格,肩負起攸關國土安全地質調查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原本人力跟資源原已不足,竟然還「不升反降」,將被整併入礦務局改為「礦業管理與地質調查中心」。

    台灣歷年發生過多起重大地震,最近一次是去年(2022)震央位於台東縣池上鄉的的918強震,造成花蓮玉里一棟1樓是7-11超商的3層樓房建築倒塌,造成4人受困幸都獲救,花蓮富里鄉東里車站月台雨棚崩塌壓到自強號列車造成傾斜,幸無人傷亡,桃園市八德區國民運動中心更整修燈具完成的5樓羽球館,也因地震造成羽球場天花板的隔音板坍塌。

    918地震後,地調所優先啟動調查花蓮玉里、台東池上等地斷層,結果發現玉里斷層的地表破裂竟長達14公里,其中3公里是新增,總長度已達26公里,池上斷層地表破裂則長達67公里,兩大斷層規模已接近921車籠埔斷層。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山林組主任黃靖庭說:「這凸顯地調所在人力上非常的不足,缺乏對於地底下的孕震帶的調查。」

    2022年918大地震,花東災情慘重,圖為台鐵東里車站月台倒塌情況。總統府提供


    台灣僅7人負責36條活動斷層調查 日本預算是台灣46倍

    同樣是全世界地震密度很高的國家,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所屬負責活動斷層線的調查、觀測等研究的地質調查總合中心共有近200名工作人員,台灣地調所合計只有約70位人力編制,負責活動斷層業務人力只有10人,扣掉組長、科長,實際執行只有7人。預算部分日本2022年編列活動斷層調查經費約13.8億元台幣,台灣則只有3000萬元。

    台日活動斷層調查比較


    監察院調查地調所對於已公告36處活動斷層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近年劃設進度,每年僅增加1處,但地調所的活動斷層調查經費卻是逐年下滑,因此在去年3月以「長期未更新活動斷層分布圖」為由,對經濟部提出糾正案。

    在監院調查報告中,可看到經濟部評估自身調查能量表示「每年最多僅能進行一處地質敏感區的補充調查」,報告中監委認為經濟部「顯然未重視國家重要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造成國家與民間工程選址於未正式公告之活動斷層線上而不自知⋯⋯,遑論防災管理之超前部署。」

    在過去環境資源部的組改版本,地調所跟礦務局雖然也是合併,至少是有決策職權的署級單位,但是留在經濟部的現有版本,卻被合併成礦業管理與地質調查中心,引發地科界跟環保團體擔心,兩單位整併之後可能產生扞格,未來地調所功能可能會被弱化。

    地質調查經費逐年下滑


    遇到重大災害 才想到地質調查重要性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說,30多年來,許多地質學者與專業人員從參與推動《地質法》到變調的「地質調查所組織再造」過程,見識到了政治人物擁有權力後的健忘與傲慢。

    百年重大的921地震災害促使立法院於2004年一度三讀通過《地質法》草案,卻因公告危險地區恐不利房價,遭到立委復議,功敗垂成。陳文山說,直到2010年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坍塌造成4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後,才於立法院快速通過《地質法》,感慨每每發生地震與山崩的重大災害時,政府及政治人物才會看到想到「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存在。

    地調所除了進行《地質法》明定的業務,針對地質敏感區調查包括活動斷層、山崩與地滑、地質遺跡、地下水補注,陳文山指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綠能」與「減碳」的目標,關於地熱開發與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探勘,還有核廢料最終場址調查,都是現今以及不久的未來,地調所必須執行與面對的業務。

    如此眾多且逐年增加的「必要」業務,地調所卻在政府推動的組織再造中被形同降級,改名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礦業管理及地質調查中心」,陳文山認為至少也應沿用全球共用且簡而易懂的「地質與礦業局」才是最正常與合理的作法。

    地調所將與礦務局合併,引發爭議。洪敏隆攝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地調所之所以隸屬於經濟部,是因為早年主要任務是以礦業地質,協助國家經濟發展為主,中國幅員遼闊礦產多,還知道要稱地質在前的「地質及礦產部」,台灣礦業現況是只剩下水泥與砂石為主,重點應該放在地質災害多的調查工作,結果背道而馳。

    李錫堤批評,相關重大建設的地質調查沒有好好落實,才會一再出狀況,原因出在經濟部一直在「壓制地調所的功能」,《地質法》通過多年,卻僅給予個位數人力及有限經費,要負起36條活動斷層的管理責任,導致很多活動斷層的地質敏感區至今仍畫不出來。

    癥結在於經濟部擔心一旦地質敏感區畫設完成,很多建設開發可能會受阻。李錫堤說,政府卻忽視這反而使很多國家重大建設發展,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怎麼壞都不知道,未來恐必須投入更多經費資源善後,「地調所的組改規劃顯示政府短視近利,只在乎短期經濟發展,不重視長期國家發展下所做的錯誤組改決策。」

    經濟部則回應強調,礦務局與地調所的整併不是「降級」,而是兩單位的專業相通,專業人員可以講彼此共通的語言,成為一個獨立機關,該有的公權力及能夠執行業務的預算跟員額都沒有受到影響,合併也能發揮比較大的綜效。

    台灣地質不穩定,需具備專業及足夠的人力、資源做地質調查。地調所提供


    地質調查強化災害監控及預防 人力資源應到位

    目前礦務局編制是120人,地調所約72人,學界除了擔心地調所的任務被窄化只有跟礦務有關,地調需要專業養成也會受阻無法成長,李錫堤更憂心地調所原有人力少,業務卻較多,只剩石礦的閒置單位反而人力資源多,這單位就很難管,「恐造成做事的人忙得要死,沒事做的人就拼命寫黑函。」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前副理事長陳秉亨說,台灣地質敏感,適合採礦的地方越來越少,需要保育的地方越來越多,即使《礦業法》通過,環評、部落諮商同意的工作都是開發單位跟未來的環境部要處理,反觀很多地質調查是作為再生能源等開發案的基礎。地質調查應是所有相關經濟行為的上位工作,不應被整併。


    環團質疑未來礦業只剩石礦,兩單位整併人力資源應調整。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陳秉亨認為,最好方式是合併升格為水保、地質及礦務署,水保的農村發展業務則與農水署合作,應為最佳,若不行也應考慮讓環境研究單位做最佳的整合,地質調查所應併入環境部成為國家地質與環境研究院,也可以在環境部協助各項重大開發案的環評、充實目前稍嫌薄弱的環境部。

    黃靖庭也強調,自然資源利用很重要的是災害的監控、研究預防跟因應,建議地調所、氣象局的地震測報中心和礦務局應併入環境部,才有辦法有效的事權統一,去做這個整合,事權統一以及專業人員的素質、人力充足,環境資源的調查、評估、治理才有辦法做到。

    三級機關如何監督二級機關 核廢選址恐遙遙無期

    此次組改,除了地調所被認為有「降級」之虞被整併成一個中心,原能會則是實質從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更名「核能安全委員會」,屬行政院的其他獨立機關;原能會轄下的核能研究所,則將改為「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成為行政法人。

    儘管這次組改是政府宣示非核家園政策的決心,不過也有環團憂心,後續核電廠還要執行25年的除役工作,還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等挑戰,現有的原能會是管制機關,跟經濟部原本都屬於行政院二級機關,都管不太動負責執行核電廠除役及核廢處理的經濟部國營會轄下台電公司,未來改為三級機關,權能及人力更加縮減下,還管得動二級機關嗎?恐使得核廢最終處置選址更加遙遙無期。

    原能會降為三級機關,遭質疑能否管得動二級機關,核廢處置恐遙遙無期。台電提供


    原能會表示,改制為核安會後,業務仍維持現狀,包括核能安全管制、輻射防護、輻射偵測、放射性廢棄物處理等,未來工作重點放在除役及核廢處理。

    對於三級機關怎麼監督管制二級機關,原能會副主委劉文忠強調依法辦理、依法管制,「法令就是武器」,若遇到需要跨部會協調時,會請直屬得行政院政務委員出面協調。

    不論是國家自然資源調查或者是工程建設,地質調查工作是很基礎也是走在國家發展的前端重要工作,尤其是台灣幅員不大,地質、地層構造的複雜程度卻是全球數一數二,而且台灣地震、天然災害多,相關調查還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與災害發生不斷更新,若從國土安全角度思維來看組改,地調所的調整對台灣未來發展是好是壞呢?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