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面對中國經濟壓迫 經民連倡議「民主防衛型貿易協定」

    2023-06-11 07:00 / 作者 李佳穎
    當台灣鳳梨遭到中國禁止進口時,已故的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倡議購買台灣鳳梨來作為抵抗中國經濟脅迫的方式。截自安倍晉三推特
    世界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今(2023)年強調要因應中國「經濟脅迫」,民間團體經濟民主連合(經民連)倡議,民主國家應該要共同建立「民主防衛型貿易協定」,當經濟脅迫發生時,由各民主國家對受脅迫國家特定產品或服務啓動反向的強化採購或強化供應的互助方案。

    經民聯召集人賴中強解釋,「民主防衛型貿易協定」的倡議靈感乃是來自於過去歷史的實踐,例如中國在2021年3月禁止台灣鳳梨出口中國時,已故的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立即伸出援手,加大購買台灣鳳梨。

    無獨有偶,立陶宛在2021年設立「台灣」代表處時,立陶宛生產的蘭姆酒便遭到中國海關拒收,而後台灣菸酒公司全數轉購進入台灣市場,且一開賣迅速完售,這些案例凸顯民主國家的聯盟,期待民主國家之間建立系統性的互助機制,形成對被脅迫國家或產品的防護網。

    經民連指出,台灣農產品過去遭中國禁止進口時,透過政府與社會呼籲自力救濟挺過銷售難關,但是當中國於2022年12月8日無預警宣布禁止台灣共2400件產品入關時,經濟脅迫的規模已經超出一般善行所能防禦的範圍。

    除了禁止農產品進口,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也舉出3個中國脅迫台灣的案例,中國在2005年曾以查帳等經濟脅迫方式,威脅奇美電子董事長許文龍須向中國道歉;而當前高雄市長陳菊在高雄市政府播放維吾爾族維權領袖熱比婭的紀錄片時,北京就禁止中國觀光客前往高雄。

    吳介民解釋,第3個案例是去(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i Pelosi)訪台,中國動用軍事演習包圍台灣,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不僅禁止台灣石斑魚及上百項食品進口中國,更與台灣媒體合作發動疑美論,散佈美國不值得信賴的說法,「這是較新的認知戰手法。」

    經民連認為,當極權國家對特定貨品或服務的限制進口或出口,且是基於打擊民主並追求政治利益時,購買產品不應該只是個別民眾、企業或國家的善意,而應轉換為民主國家之間的互助體制,由各民主國家對該項產品或服務啓動反向的強化採購或強化供應的互助方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也表示,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長期以來一直是北京用來確保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與政治籌碼,但中國在2010年進入長期經濟危機以後,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就逐漸被竊取營業秘密和政治恫嚇的風險所取代。

    吳介民分析,除了貿易關係,中共也與在地媒體、團體建立關係,搭配認知戰、軍事威嚇與外交手段遂行政治目的。孔誥烽指出,許多企業雖然在中國有實質的商業利益,但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面對中國不斷變化的狀況下,需要制定一致的政策,來協助和監管自己國家的企業。

    經民連解釋,國與國之間、多國與多國之間早就有許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區域貿易協定(RTA)等個別的經濟貿易約定,事實上近年也有針對特殊類型的區域貿易協定,例如〈資訊科技協定〉(ITA),因此民主國家之間可以參考擬定「民主防衛型貿易協定」。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