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高又雄」引熱議》「打狗」變「高雄」一百週年,正確可能是「打鼓」?

    2020-06-10 14:36 / 作者 張佩雯

    高雄罷韓成功,引發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反諷說:「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高雄」本是日本地名。高雄在清代通用的地名是「打狗」,到了日本時代1920年,台灣總督府進行自統治台灣以來最大規模的行政區域劃分,並以簡化、美化的原則更改了很多舊地名,其中有不少是直接以日本內地的地名取代,打狗就在此時被改名「高雄」


    今年是「打狗」變「高雄」100週年。(圖片來源/樂高雄臉書)

    日治時代以簡化、美化為原則更改台灣地名,高雄為其中之一

    日本人根據什麼把打狗改名高雄?因為日文漢字「高雄」的訓讀音Taka-o,與台語打狗(Tá-káu/kóo)發音相近。



    從日文漢字來看,「高」有高度、高等的意思,「雄」有雄性、雄壯、英雄的意思,期望高雄「又高又雄」,也沒什麼不對。不過,陳以信說「民進黨執政二十多年後,高雄的風華就黯淡了,繁榮就不見了」,剛好跟我認知的相反,高雄的改變正是從民進黨執政開始。

    台灣「高雄」知名度已超越日本的「高雄」

    今天在日本,台灣的「高雄」的知名度似乎高於日本的「高雄」,在Yahoo Japan搜尋「高雄」,排最前面的都是台灣的「高雄」(觀光),這兩天「高雄市長」還排名第一。



    今年是從「打狗」變「高雄」一百年紀念,我希望可以引起討論,「打狗」的正字可能是「打鼓」。



    先從台語來看,「狗」的白讀káu、文讀kóo,而「鼓」音kóo,因此「打狗」的音可能是Tá-káu,也可能是Tá-kóo,如果是Tá-kóo,那麼就與「打鼓」的同音。事實上,清代台灣方志「打狗」與「打鼓」並用,有寫成「打狗山」、「打狗港」,也有寫成「打鼓山」、「打鼓港」。

    今年是「打狗」變「高雄」一百年,正確可能是「打鼓」?

    我剛找到一筆資料,清乾隆初年曾任臺灣知府(1737-1739)的劉良璧,他纂輯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1741年),有一句「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以此來看,可能「打鼓」才是正字。



    「打狗」或「打鼓」,涉及地名由來,前者是原住民命名,後者是漢人命名。



    「打狗」是原住民語之說,由日本時代著名文化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提出。根據他的說法,「打狗」是漢人音譯高雄沿海原住民對此地的稱呼,意思是刺竹,大量種植刺竹可作防禦之用。原住民語「打狗」是不是指刺竹?現在已無法查證。但在清代文獻中,並沒有「打狗社」的原住民聚落



    如果從漢人命名的「打鼓」來思考,在荷蘭人來台灣之前,福建漳、泉人已經航行前往菲律賓貿易,而高雄是中途站,因當地海濤洶湧彷彿擊鼓,可能就是「打鼓」之名的由來

    戰後「高雄」從日文變成中文,已失去「打狗」原音

    台灣史學者翁佳音主張「打鼓」說,他以當年荷蘭人對高雄的地名紀錄Tancoia(音Tan-koo-a),接近台語「霆鼓仔」(霆音tân,霆雷公就是打雷),據此推測那時漢人已為此地命名「打鼓」。翁佳音指出,十九世紀英國人稱打狗為Takaw,英語aw的音是ɔ:,與台語「鼓」(kóo)的音相符。事實上,即使是高雄日文念Taka-o,「雄」(お,o) 也是接近台語「鼓」(kóo)的音。



    最後,我覺得惋惜的是,「打狗」在日本時代改名「高雄」,用日文來念還算保持原音,但戰後「高雄」從日文變成中文,發音完全改變,「高雄」的華語音ㄍㄠ ㄒㄩㄥˊ,最後台語也改念Ko-hiông,失去「打狗」的原音。



    相形之下,「雞籠」雖然在雖然在清末改名「基隆」,但台語至今仍保留原音Ke-lâng,並未改念成Ki-liông。媽宮(Má-king)雖然被日本人改名「馬公」(Ma-kou),但一直守住原音。



    作者:曹銘宗,文章出處:Facebook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