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對工作沒熱情、沒興趣怎麼辦?找到人生「使命」幸福感的來源

    2021-07-23 10:00 / 作者 林昕慧

    工作沒熱情不是你的錯,是企業管理的問題。



    最近迷惘提問箱不約而同收到幾封類似的信:對工作沒有熱情和興趣,卻不知道自己興趣在哪,而踏不出改變的第一步,不知道該怎麼突破現況。



    興趣不等於工作熱情,而是企業沒有打造一個好的環境給你——一個沒有自主、勝任和歸屬感的環境。然而,熱情只有工作才能給你嗎?你是否找到了「使命」,幸福和熱情的真正來源?



    興趣不等於工作熱情



    對工作的熱情,不是來自興趣,血淋淋的例子就發生在我身上。



    大學時,我對獨立音樂情有獨鍾,畢業後因為太想進入音樂產業工作,即便有著政大學歷、精通英語,為了進到夢想產業,我也願意領著22k,到一間小型演唱會製作公司工作。




    圖片
    即便低薪也願意到一間小型演唱會製作公司工作。(圖片來源/ Yannis Papanastasopoulos on Unsplash)




    當時,全公司除了老闆娘,就只有我會講英文,於是某次接待外國藝人和隨行樂手的任務,就落到我頭上。演唱會當天,早上7點就到小巨蛋待命,晚上10點結束後,我先領車送藝人搭私人飛機離台,再回小巨蛋收拾場地。



    凌晨一點、連續工作16小時之後,終於下班了。但是因為公司只有我會講英文,四個小時後,我又得去處理樂手送機。



    更慘的是,台灣是巡迴演唱會最後一站,樂手來自不同國家,所以他們得各自搭不同班機回家,我從早上五點一路送機到下午三點,才算正式下班。



    然而,老闆在演唱會結束時,宣布為了體恤員工,全體員工隔天下午三點再進公司,除了要送機的我。我下班的時候,其他同事才充足補眠、精神飽滿的去上班。



    那天下班後,我哭著搭公車回家,學到出社會的第一課:「能者(過勞死)多勞」,也體悟到,無論是多夢幻的產業,剝削、低薪、人際問題、階級制度,種種澆熄工作熱情的事,都是一樣的



    這份工作滿三個月的當天,我就提出離職,頭也不回的離開學生時代的夢幻工作。



    為什麼對工作沒有熱情?



    既然興趣不是工作熱情的來源,工作的熱情從哪來?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論說,對工作沒有熱情,問題出在企業的管理方式。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類生來就有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三種需求,這三種需求在工作場域的表現則是:




    1. 自主:工作具有足夠自主性,自行安排時間、掌握工作進度

    2. 勝任:工作內容是自己擅長的事,可以發揮專業

    3. 歸屬:對公司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公司理念、和同事相處融洽



    也就是說,「用對的方式工作」比「做對的工作」更重要。OKR(目標與關鍵結果)的發明人:IBM 前總裁 Andy Grove 就是發現了「讓員工有參與感」是激發工作熱情的關鍵,才設計出這套給員工充分自主權和參與感、風靡矽谷新創圈的管理方法。



    很可惜的,很多台灣公司的管理方法完全背道而行,我自己就遇過要求部門同事每天一起吃午餐的主管(時間不自主);高層愛下指導棋,我只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就好(無發揮空間);老闆連公司核心理念都說不清楚(要賺多少倒是說得很清楚),更別說提供員工歸屬感了。



    所以,對工作沒有熱情不是你的問題,不要太怪罪自己了。



    不是只有工作才能給你熱情



    這麼說來,似乎只有風氣開放的新創,才有可能找到有熱情的工作?當然不是!說穿了,上班就是「拿時間和注意力換錢」的商業模式,為什麼只有上班才能有熱情?下班後的熱情去哪了?



    找不到熱情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你還沒找到「使命」。什麼是使命?黃金圈理論發明者 Simon Sinek 說:「讓你每天自動自發起床的東西。」




    圖片
    找不到熱情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還沒找到「使命」。(圖片來源/Pixabay)




    「使命」是熱情的來源



    嘉義在地劇團「阮劇團」創團元老之一:阿杰(盧志杰), 在海巡署當了十幾年公務員,因為熱愛戲劇,他把下班時間、週末和休假全部獻給劇團,並將酬勞回捐劇團。



    幹嘛這麼辛苦?因為,在嘉義推廣劇團文化是阿杰的「使命」,他相信,如果劇團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戲劇文化在就有機會在嘉義生根、茁壯。



    阿杰說,做戲劇很累、上班也不輕鬆,但因為有上班和劇團的轉換,生活節奏反而非常順暢,一點都不覺得辛苦,而且當演員收入不穩定,正好有上班的收入支持,對阿杰而言是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自我決定論的自主、勝任和歸屬感不是只有工作才能給你,你可以自己創造、尋找,從職場以外的地方找到使命。



    賺大錢不是使命



    或許你會想,賺大錢不就是每個人的使命嗎?每個人都想過得舒服,只要賺了大錢,人生就幸福了。事實上,比起自己賺大錢,幫助別人賺大錢,能帶給我們更多幸福,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的。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每一種生物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逃過物競天擇、延續物種。儘管人類已經是地球最高等的生物、發展高度文明,我們的大腦還停留在原始狀態(即使地球人口已經快爆炸了,性的吸引力依然非常強烈,足以證明我們的大腦沒有跟著文明進化)。



    只要是為延續物種盡一份心力的事,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和腦內啡作為獎勵,使人感到愉悅、幸福,包含美食、性、安全、幫助他人。其中,又以幫助他人得到的愉悅,維持更久、影響更多。



    成大心智影像研究中心透過磁振造影儀(MRI),觀察大腦對不同情境照片的幸福反應,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個人獲得冠軍的照片,與他人互動的照片能帶來更多幸福反應,顯示出人際互動的快樂,比個人成就還要多。




    圖片
    成大心智影像研究中心透過磁振造影儀(MRI),觀察大腦與他人互動的照片能帶來更多幸福反應。(圖片來源/Pixabay)




    「利他」這個機制,早就刻在我們的 DNA 裡了,自己過得好不是使命,幫助別人過得好才是。那個「別人」,不一定是全人類,只要是你在乎的人:家人、朋友、社會特殊族群,甚至是社區鄰居,只要讓他們更好,都能成為你的使命。



    利他的使命,才是真正帶給我們熱情和快樂的東西,如果能在工作中找到使命,那是最理想的;如果不能,何不把使命留給下班時間?



    對工作沒熱情,要離職嗎?



    現在你已經知道工作熱情來自環境,當環境不能改變時,則要向外尋找熱情。「我應該要離職去尋找更好的環境嗎?」「我應該要離職去尋找使命嗎?」衝動提出離職之前,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權衡利弊。



    根據國際人資管理顧問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調查統計 50 萬人的資料顯示,有60%不喜歡自己工作卻還困在其中的人,都拿到超過市場行情的薪資,也就是你被公司的「金手銬」銬住了。



    你有房貸、小孩要養嗎?如果你確實需要這份收入,請別輕舉妄動,不妨試試以下幾點建議:




    • ■ 自己尋找工作中的成就感,給自己設定目標,用 OKR 管理自己、激勵自己

    • ■ 如果你在公司內有影響力,不妨試著推動自主、勝任、歸屬感的工作環境

    • ■ 落實「下班後才是人生」,把熱情和使命留給下班



    如果你無債無子一身輕,儲蓄也夠支持一段沒收入的日子,不妨減少出售的時間和注意力,或是乾脆暫停出售,把時間投資在尋找使命,或許有一天,使命反而能為你帶來收入,也就是最理想的商業模式:讓使命成為你的工作。



    原文出處:人生研究所(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林昕慧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