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疫後狂飆仍僅佔書市5% 電子書待克服的兩大挑戰

2024-03-19 08:00 / 作者 吳尚軒
電子書要成長,仍面臨內容與價格兩大挑戰。圖為台北國際書展民眾試用電子書。廖瑞祥攝
電子書軟硬體技術問世迄今,一晃眼17年過去,台灣也發展10餘年,如今在整體書市的影響,儘管藉由疫情翻倍上升,但仍僅佔整體4-6%銷售額;產業界、學界對未來發展前景看法不一,而眼前仍有書籍種類增加太慢、內容不夠支應讀者需求,以及價格與讀者預期有落差等兩大挑戰。

「這個能看影片嗎?」「欸可以畫線。」「有彩色的耶!」如今不管是書展或實體書店裡,都可以見民眾站在攤位前,試用電子書閱讀器的畫面,不少人對乍看下像是平板的裝置充滿好奇,而出版人私下則笑說,比起幾年前,讀者還會問為什麼下單後沒收到書,現在已經好很多了。

在台灣已經發展將近10年,電子書已經逐漸為大眾所認識,然而在出版業持續萎縮的現在,數位閱讀的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台灣民眾對電子書的接受度逐年提升。圖為台北國際書展民眾試用電子書。廖瑞祥攝

疫情逼出線上潛力 電子書銷售佔比連翻2倍

所謂電子書,並非單純用電子裝置看文字,而是指製作成epub格式檔案。過去電子書格式紛亂,國際數位出版論壇(IDPF)於是在2007年提出epub統一格式,特性是可以根據不同裝置調整字型大小、排版等設定;而在硬體方面,亞馬遜在2007年推出首部Kindle閱讀器,使用視覺效果接近紙本書的電子墨水,從此開始了電子書的發展。

10餘年過去,電子書在台灣的發展呈現多元樣貌,除了亞馬遜、Google圖書外,平台端包含2010年成立的Hyread、Pubu,讀墨電子書則於2012年成立,2016年樂天電子書進駐,以借閱為主的台灣雲端書庫則從2013年開始發展,而網路書店龍頭博客來,也在2017年加入戰局;硬體面部分,讀墨、樂天、Hyread等平台,皆有推出自家閱讀器,另外也有部分讀者青睞亞馬遜的Kindle。

各家爭鳴下,電子書的發展根據不同計算方式略有差異,若以財政部營利事業銷售額統計來看,電子書在2020年前佔整體書市銷售額僅約2%左右,而進入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實體活動、店面大受衝擊後線上經濟起飛,電子書也跟著翻倍成長,至2021年已佔4%;文化內容策進院同年度統計則是佔約5.69%。

電子書發展如何?數位書籍佔整體書籍銷售額比例

而根據估計,全球電子書銷售額近年來佔書市約1-2成,台灣目前佔比對於整體產業來說仍然偏低,但還會有成長空間嗎?

看好前景 樂天電子書估未來有再翻2-3倍

樂天電子書光是2021年時,銷售成長就達50%。營運部長周立涵回顧,樂天從2016年開始在台灣營運,過去這段時間最大成長動能就是疫情,而他預估台灣的電子書大有潛力,應該有機會再成長2至3倍,也就是約佔整體書市1-2成,亦即和國外差不多,當然不同國家情況有落差,但近年電子閱讀風氣興起,確實有趨勢。

他觀察,如今其實有許多讀者「非電子書不看」,這跟電子書便於衝動購物的特性有關,讀者通常是網路、社群看到有人推薦某本書,當下就想要立即下單、閱讀,相較下紙本書最快也要隔天才寄到,讀者錯過當下就失去衝動,另一部份的讀者,則是因為家裡沒空間放書,或想要帶書去旅遊等,種種情境都培養出一批獨鍾電子書的讀者。

周立涵指出,跟出版業者討論時則會發現,儘管台灣書市從2014、2015年以後銷售額跌落,但後來也趨平穩,而電子書則是額外繼續成長,也未影響紙本書銷售,未來下一個成長關鍵,他認為是閱讀器技術要再突破,比方說更大螢幕或更快的速度,讓更多人願意接觸。

比起有重量體積大、需要運送才能到手的紙本書,電子書的立即性和方便攜帶都是優勢。圖為台北國際書展民眾試用電子書。廖瑞祥攝

電書趨勢不回頭 讀墨:但內容仍須成長

疫情下線上經濟蓬勃,讀墨電子書平台上的漫畫更是急速發展。執行長龐文真說明,過去漫畫出版社仰賴如動漫展等活動,當疫情來襲時則靈活地轉為線上,比方說《天才小釣手》、《醬太的壽司》等經典舊作立刻推出電子版,新作品部分則隨串流平台開播動畫助攻,如《鬼滅之刃》、《排球少年》、《間諜家家酒》等都是案例,加上讀墨也在2019年時推出適合圖像的大尺寸閱讀器,多方助攻下,也促使疫情間快速成長。

對於未來趨勢,龐文真同樣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趨勢,若以創新模型來看(Innovation model),電子書目前還處在前13%左右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階段,才剛起步,也開始有出版社把重心放在電子書上,下一階段的突破就是要有夠多使用場景,比方說學生在學校也開始要使用。

「但內容不夠多的時候,這個場景就不會出現。」龐文真認為,台灣目前硬體上已經跟世界接軌,但反而在內容上落後許多,以讀墨來說,目前僅有28萬冊,儘管是數位時代讀者習慣改變,但當找不到想要的內容時,還是無法成長。

價格、閱讀器成門檻 學者則憂發展已近天花板

不過,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台師大助理教授劉定綱則不看好現況。

他指出,紙本閱讀跟數位閱讀代表不同生活形態,紙本是慢的,讓人有很多時間面對自己,網路上的數位閱讀是加速的,包含社群網站的按讚機制,以及懶人包、梗圖等生態,都是要讓讀者越看越快,而電子書剛好介於兩者之間,沒有紙書慢,又沒有數位快,定位上還是難以觸及到大眾,而Z世代的數位原住民雖然習慣數位,但他們習慣的是如影片等快速內容,要轉入閱讀電子書並不容易。

劉定綱認為,對於大眾來說,電子書一來價格太高,再者如今大眾閱讀量低,可能每年只看少少幾本書,電子書還要先買閱讀器,民眾認為不划算下,仍舊會選擇紙本,此外即使要看電子書,對民眾來說,還可以在圖書館借閱,對此他認為,種種條件如果沒有明顯改變,「目前4-5%(銷售佔比)大概就是天花板。」

他談到,電子書目前真正的使用者,大多是重度閱讀者,像漫畫、小說這些分眾的領域會特別明顯,尤其言情小說比例不少,電子書有其特性,可以像追劇或是過去連載一樣,發行頁數較少的單集,可能一部小說就有19集,讓忠實讀者慢慢追完,這是現在紙本書市場難以達成的操作,但對於大眾來說,還是較難有明顯的成長。

對於大眾來說,紙本書籍還是主流。圖為台北國際書展。廖瑞祥攝

疫情後才急起直追 電子書數量仍待成長

回到種類、品項方面,截至2023年,樂天電子書官方說明的繁體中文內容為25萬冊以上;讀墨2023年終報告則為26萬;博客來同一年度報告也表示,目前電子書逾20萬冊,可以推估,目前整體電子書市書量便落在20幾萬之間,相較之下,博客來宣稱全館圖書共有200萬冊,近10年才剛起步的電子書,在品項上仍有不小差距。

另一方面來說,電子書增長速度到底如何?新書出版後多半會向國家圖書館申請ISBN國際標準書號,此數字也被視為評估有多少新書出版的指標。據國圖統計,過去紙本書每年約都有3-4萬種書種申請ISBN,然而電子書僅有數千之譜,2020年為2038種,但這個數字在疫情後終於一口氣爆發,2021年連環翻漲為1萬7453種,2022更進步到1萬9614種,超過當年度3萬6084本紙本書的一半。

新書有多少?歷年新申請ISBN圖書種數

對於過往成長速度落差,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指出,主要原因為兩部分,一者是以翻譯書來說,紙本書、電子書往往要分開授權、支付權利金,有些出版社評估後只願意簽紙本授權,另一部分,則是電子書的銷售對一些出版社來說佔比實在太小,評估後不願意花費金錢、人力等相關成本。

趙政岷進一步說明,雖然電子書目前都是epub檔案,但不同通路、平台要求的格式跟資訊都不一樣,也要耗費一定人力跟時間來上架,因此造成一些中小型出版社評估後,選擇放棄電子書。

紙電連動書價連漲 平台數據:讀者願付價格有落差

價格則是另一個影響成長的因素。根據國圖統計資料,以2022年來說,電子書價格主要落在300-399元區間,約有4成3圖書分布於此,其次則為99元以下佔18%,考量到此統計包含售價較低的漫畫,可以得知大多數文字為主的出版品中,就以300-399元佔多數。

書價如何?2022年新申請ISBN圖書價格分布

電子書的價格,近年也有調漲。若以平台端的數據來看,讀墨電子書統計全站平均定價,2019年時還是209元,2023年時已成長為283,漲幅高達3成5, 然而讀者能接受嗎?就平均銷售價格來看,2019年為243元,2023竟為216元,也代表大多數讀者多在有折扣、活動時購書。

龐文真表示,前兩年疫情期間的銷售額成長都高達3、4成,但去年只有15%,背後因素首先包含大環境經濟影響,此外疫後旅遊復甦也是因素,另外一部份則是受價格影響,「所以去年會覺得辛苦一點,不是說活不下去,是成長沒那麼高。」

根據業界慣例,電子書定價多為紙本的7折,因此電子書漲價是跟紙本書連動,而根據文策院統計,整體紙本圖書的平均價格,已經從2018年的390元,到2021年成長為448元,主因在於授權、人員、編印、倉儲與物流等各環節成本提高。

逗點文創結社近年來致力主攻電子書,創辦人陳夏民就此指出,大多數出版社都將電子書與紙本書視作一體,電子書要一起攤提如印刷等成本,也因此價格會一起連動,「但這樣其實很吃虧,會失去主動性」;他認為,可以將電子書視作不同產品,並有獨立的定價策略,才可以更抓到讀者的願付價格。

諸般因素影響下,趙政岷則認為,過去在新型閱讀器、疫情等因素推動下,電子書每年都有約2、3成的成長,但去年則放緩為僅有1成上下,這跟整體書市在疫後衰退有關,而今年其實是關鍵,就是台灣能否守住雙位數的成長百分比,電子書在國外佔比可達整體1至2成,但台灣的頂點其實還有待觀察。而他擔憂,若今年僅有個位數成長,恐怕就會到高原期,「還是會成長,但就是開始放緩。」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