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30年前的「社運流氓」 盧思岳變身「社區大叔」溫柔革命

    2023-02-11 09:00 / 作者 陳玠婷

    房子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家則是人心的歸屬,這兩句話,恐怕是許多人用一輩子追求、守護的目標。不過,家是什麼?歸屬感又是什麼呢?這個答案對盧思岳來說,恐怕是40歲左右才明白。



    以外界的眼光來看,40歲以前的他真是一個奇怪、讓人想不透的人,他辭去教職,為台灣各地弱勢朋友南征北討,參與台灣第一個成功遏止外資來台設化學廠的鹿港反杜邦運動、抗議財團炒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以及環保、農運、工運等抗爭,總是理直氣壯地撞向衝突,所作所為都是守護他人的家,卻不在乎自己有沒有家。即便中途曾轉任報社記者、立委辦公室主任等「正常工作」,最後仍然選擇離開,轉進民間組織經營。




    圖片
    盧思岳從小想行俠仗義的理想未變,但隨著生命、世事變化,他從社運轉身社造,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盧思岳提供




    對此,現年63歲的盧思岳笑說,自己年輕時從一個滿腦奇想的寫詩文青變成怒上街頭的憤青,樂於行俠仗義、到處漂泊,直到40歲退出「社運第一線」,轉向溫柔革命的「社區營造」。至於這個天翻地覆的改變,其實都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禮物-女兒,徹底改變了他,也帶著他理解並建立自己家的模樣。而他也因為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獲得2002年行政院九二一震災民間重建貢獻獎、2022年文化部社造貢獻獎的肯定。



    了解二二八真相與戒嚴威權 他開始用筆反抗不公



    想要活在安全穩定的社會中,便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們付出專業和努力,但鮮少有把社運當職業的人。因此,像盧思岳方方面面都參與的人確實不多。他就笑說,其實自己喜歡行俠仗義,都得從小時候「偷看」武俠小說說起。

    盧思岳分享,小時候常看爸媽為經濟困難爭吵,所以對大人的煩惱深有感悟,對「家」的看法其實也有點疏離,但在如此不安的狀況下,他仍舊找到生活的小樂趣。他記得,小學時候會偷看爸爸租來的武俠小說,「我爸爸都告誡我小孩子不能看,然後就把書藏起來。但是不管他把書藏哪,我翻箱倒櫃都能找到,比他更快看完!」看著看著,他心裡就有個嚮往,希望以後能像金庸筆下的人物一樣,做個行俠仗義、行走江湖的瀟灑人士;同時,盧思岳因大量閱讀,認字認得快又多,故事也奠定自己邏輯思考和文字、語言表達的能力,他就笑說,那時就變得很皮啦。



    1970年代,盧思岳讀嘉義高中時在作文領域展露才華,國文老師注意到這點,便私下讓他閱讀李敖、柏楊等黨外人士撰寫的禁書。盧思岳說,他在書裡讀到許多電視報紙都沒有曝光的事情;也透過父親轉述知道,曾有嘉義高中的學長在二二八事件期間,因不滿統治者、搶了軍火庫,在嘉義火車站被公開處決。這消息讓他震驚萬分,他也才意識到為什麼學生之間都流傳嘉義高中教官特別嚴格,原來是政府杜絕「學生造反」再發生的手段。「坦白說,我那時候才知道社會有這麼多不公平的事。」於是,他以前憑空幻想的行俠仗義,因了解社會而發生實際著力的可能。



    「叛逆」如他,用優秀成績跟父母換取高二念完休學,自學一年直接考大學。當時的他瘋玩一整年,去圖書館找重考的漂亮姊姊聊天、打桌球,也常到撞球間報到,挑戰教官的禁忌。大學時從輔大國貿降轉東吳中文開始寫詩,把大甲媽祖遶境、外雙溪水難、土城海山煤礦災變等庶民生活與苦難寫成詩,也曾獲得雙溪文學獎並被收入全國詩選。他同時偷看更多禁書與黨外雜誌,參與創辦跨校聯合詩社和詩刊,盡情抒發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學校公開反駁二二八事件政治宣導、主編校刊拒絕審稿、邀請衛生局檢驗校內外餐廳含菌數並予刊登,甚至開始幫黨外人士發傳單助選、監票。



    教書教到變憤青  他嚮往漂泊瀟灑到處衝撞



    大學畢業後,盧思岳在台中某高中任教時,為夜間部學生講解《勞基法》,不到一年,因抗議校方強迫畢業生捐款被解聘而轉到彰化教書。其間指導被體制放棄、視為頑劣的學生拿到全國學生文學獎,「第一個是是因為家庭因素曾休學一年的學生,第二個是省立高中的退學生-曾獲台北電影獎《不能沒有你》最佳男主角的陳文彬導演。」




    圖片
    1986年盧思岳在彰化教書時,帶著學生參與鹿港的反美商杜邦設化學廠運動,促發他走上專職社會運動者之路。盧思岳提供




    他也看不慣學生週記流於形式,開始和學生討論彰化時事,帶他們上街頭參加「鹿港反杜邦運動」。盧思岳說,陳文彬的爸爸是警察,當他在抗議隊伍最前方擊鼓時,眼前一排警察都是熟悉的叔叔伯伯,對一個孩子來說衝擊力道不可言喻。而他也為自己找到「行俠仗義」的著力點,帶著幻燈片逐村向鹿港居民說明杜邦設廠對環境的影響,逐漸學會跟軍警對抗、談判,並決定辭掉教職專心走向社會運動。

    舉凡觀音大潭鎘米事件、新竹李長榮化工污染、監察院抗議雛妓販賣、貢寮反核四、恆春反核三、農運抗議進口外國水果等,從南到北都有他抗爭的身影,也過著被跟蹤、監聽的日子。「有一次在二林調訪政府收購農民釀酒葡萄弊端,吃羊肉爐時看到隔壁一桌理平頭的人,我們就知道被憲調組跟監了。」




    圖片
    1989年,因不滿財團炒房,盧思岳擔任無殼蝸牛運動台中場的總指揮。盧思岳提供




    1989年,盧思岳在豐原客運罷工事件中為勞工爭取勞基法實施後資方積欠的工資、加班費等權益,遭逮捕判刑6個月,社運夥伴籌措20多萬元繳交易科罰金,免除他的牢獄之災。他後來擔任記者時才輾轉得知,自己被政府列為「社運流氓」監控。不過,歷經波折,他開始意識到,社運激情容易曇花一現,街頭人群散去後人民改變卻有限,自己是不是該退出第一線,換一種相對溫和、也能改變台灣的方式?是否讓媽媽不再為他擔憂流淚,改善拮据的生活?「好幾次我連去夜市吃宵夜的錢都付不出來,只能讓好友付錢請客。」



    從漂泊浪子到安穩成家  其實理由很簡單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盧思岳未做完車禍手術復健,就拄著拐杖以無殼蝸牛聯盟執委身分,接下九二一災區支援小組總領隊任務,前往台中石岡災區進行災後社會經濟調查。




    圖片
    1999年,盧思岳率領無殼蝸牛聯盟青年志工隊進駐九二一震災區石岡鄉土牛村(風災泡水照片)。盧思岳提供




    透過青年志工的訪調回報,盧思岳與一位十年前參與豐客罷工的司機重逢,在滿目瘡痍中,他走進全毀的劉屋夥房族親避難的帳篷,認識了正從災後落灰猶存的酒缸中舀酒取暖的一群人。「其中一位叫劉祥三,是當地的意見領袖,在他協助下,我們順利完成調查工作,並決定進駐石岡成立重建工作站。」



    經由工作站引進資源與重建計畫,推動議題討論及志工參與,他與團隊戮力協助石岡人走上家園重建之路,劉祥三也在三年半後成為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而盧思岳更串聯30多個九二一災區的民間重建團隊,成立台灣社區重建協會;並進一步偕同郭瑞坤、林奠鴻、向家弘三位夥伴及眾多社區領導人,創建全國性的台灣社造聯盟,培力青年團隊接棒推動社造,開啟了他的人生下半場-溫和的社區營造運動。




    圖片
    2001年盧思岳與妻女定居,成為石崗人。盧思岳提供




    盧思岳對石岡用情很深,他在蹲點2年後將妻女帶來災區;再二年結婚、買房、定居,決定讓寶貝女兒在石岡鄉村成長。他笑說,這是社運時期從沒想過的畫面,竟願意為妻女結束漂泊瀟灑的日子,嘗試去體會家的溫暖,「住在老婆親手布置的家,看女兒走在泥土田園間,我開始感到幸福。」



    社區是每個人的家 他現在是個溫和的社區大叔



    有了家,盧思岳更能全力投入社區營造,他帶領志工與鄉親建立「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協會」,發行《石岡人社區報》,培力石岡媽媽劇團,成立「石岡農民果菜館」水梨直銷網站,將全毀的劉屋老夥房原地仿原貌重建為「土牛客家文化館」等等;在經濟層面上協助石岡人找到自食其力的信心,在文化層面上安撫受創的心靈。而隨著石岡人的生活需求與社造進程變化,上述團體也逐漸成為陪伴、支持在地人推動公共事務的角色。

    盧思岳分享,社區是親朋好友、鄰居同學聚集的地方,大家意見不合吵完架還會經常見面,因此不能以社運的方式推動改變,「社區營造可以說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溫和運動或寧靜革命吧!需要很多耐心、反覆調整自己的角色才能堅持目標。現在,《石岡人社區報》已是台灣發行第三久的地方報,石岡媽媽劇團成為客家婦女自我成長、關心女性議題的代表性社區文化組織,土牛客家文化館則是凝聚社區意識與在地認同的文化資產。」

    不過,要走到今天的成果並不容易。盧思岳坦言,在石岡的前3年被視為外來團隊很辛苦,推動重建公共事務難免被誤解,譬如遭逢地方選舉衝突、影響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等。他就曾被辱罵、毆打,也曾接到數十秒不說話、只傳來電鋸聲的電話。還曾為了協助柑橘網路直銷,和夥伴2人深夜冒雨騎機車到東勢山上產銷班,去說服氣憤不服的果農做好規格定價與品質控管,「當時的產地直銷概念還沒普及,我的夥伴事後在協會內部會議上提出問題: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狼狽騎機車去幫助開汽車的農民?誰才是真正的弱勢?」幸好,盧思岳心裡倒是很堅定,他耐心分析,社區營造是在解決結構上的弱勢,不能被個別的情況影響初衷,所以他才能堅持做到今天,當年那個年輕夥伴廖于瑋也已成為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現任理事長。




    圖片
    盧思岳參與八八風災重建培力,親自到高雄小林村受災地現勘。盧思岳提供




    盧思岳說,社區營造不能只期待魅力領袖或少數志工服務多數居民,而是鼓勵、引導大家分工做各自有興趣的事情,透過各種公共事務的參與去改善社區的生活樣態,才能扎實長遠地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他分享,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二十年來歷經十屆六位理事長、三位總幹事,不但自2016年成為石岡區公所社造中心,培力輔導全區社區營造點迄今;也自籌經費辦理弱勢家庭兒少課輔班,八年來並培育許多高中小老師成為社造新血輪。



    現在每次會員大會,地方官員、農會、民意代表、村里長等人也都會來參加,會後辦桌餐敘也多由會員、來賓的小額捐款支應;協會事務早已步上軌道,大家都能協力運作。他只是其中一位積極參與的理事,「幾乎都不需要擔心了,做一個溫和堅定的社區大叔即可」。





    定居20多年後,石岡早已成為盧思岳這輩子居住最久的第二故鄉。他期待能把社造的精神與方法傳遞給更多社區,讓更多台灣人持續朝公民社會邁進,感受社區營造的幸福。




    盧思岳 小檔案



    生日:1959年2月26日(63歲)



    學歷:東吳大學中文系



    現職:吾鄉工作坊執行長、財團法人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



    經歷:

    1.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創會理事長

    2.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第五、六屆理事長

    3.社團法人台灣社區一家協進會常務理事

    4.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5.臺中市社區營造暨文化館舍諮詢推動辦公室計畫主持人

    6.臺中市/桃園市/苗栗縣/嘉義市/南投縣/彰化縣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委員

    7.中國時報<觀念平台>、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專欄作家

    8.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講座

    9.內政部出版:《社區營造研習教材/三冊-心訣要義篇、入門功夫篇、公民組織篇》(2006初版,2007再版)主編/作者

    10.台中市石岡人社區報(921震災發行迄今180期) 創刊發行人

    11.台中市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理事、常務監事

    12.台中縣石岡鄉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

    13.無殼蝸牛聯盟執行委員暨九二一災區支援小組總領隊

    14.公共電視台帶狀節目《與世界共舞》節目主持人

    15.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16.立法委員王拓國會辦公室主任

    17.腦振盪影像傳播公司總經理

    18.台灣時報記者/政治組召集人/社論主筆

    19.台灣勞動人權協會中部勞工服務中心總幹事

    20.台灣教師人權促進會理事

    21.人間雜誌、新環境雜誌特約記者

    22.台中明道中學、彰化精誠中學教師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