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教改僵局2-1】連公校老師小孩也去私中 升學主義下「教學正常化」反成枷鎖

    2024-01-02 07:30 / 作者 吳尚軒
    教師示警,如果資源、制度上不調整,將造成好學生都往私校走的惡性循環。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涉。陳品佑攝
    嚴管勤教的私立中學,向來在台灣的教育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而這個選項竟隨著教改的推動越來越蓬勃,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比例,已經從10年前的約10%,成長為2022年的15%,平均每7個國中生就有1人就讀私校,甚至連公校教師也開始把小孩往私校送,一名教師私下無奈感嘆,只要升學考試存在,教學正常化只會讓公校陷入兩難,也連帶讓更多學生往私校跑,當落差達到一定程度時,恐怕只會陷入惡性循環,也讓有能力的家長更卻步。

    再過沒多久,小孩就要從國小畢業,身在公立國中任教的阿龐(化名),此刻卻開始跟老婆討論,是否要把小孩送往私立國中,「我們很討厭私校……小孩還是該要全面性發展,但現實面來說,公校已經有點劣幣逐良幣,願意讀書的小孩比例越來越低,氣氛是會有影響的。」

    他也舉例,近期的國中生割頸案,正可以看到公私立學校的差異,「公校根本沒有資源處理這樣的學生」,第一線需要的資源實際上沒有被補足跟討論,也讓老師自己都對公校環境越來越無奈。

    每7人就有1人就讀 少子化下私校比例反漲

    入學要考試篩選、依照成績編班、大量的考試與上課時間,甚至晚上還要留校夜自習或住校集中管理……私立中學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嚴管勤教或升學導向,諸般措施都被視為與多元發展的教育願景相違背,然而10年前,台灣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比例還只是10.38%,這個數字卻隨著教改一起逐年攀升,2022年已經成長為接近15%,平均每7個國中生就有1人就讀私校。

    就讀私立國中學生比例

    而從數字來看,2011年時的公立國中人數有78萬,私立學生為9萬,來到今年,公校人數僅剩下47.9萬,私立學生尚有8.2萬。台灣社會重視升學考試,私中在少子化浪潮下抗跌並非新鮮事,但《太報》記者在訪問過程中發現,隨著教育環境改變,就連不少公立學校教師也慢慢對公校教育失去信心,不是已經將孩子送入私校,就是還在猶豫當中。

    私立中學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嚴管勤教或升學導向。教室示意圖。廖瑞祥攝

    教學正常化降低學生壓力 「但家長只看到升學率下降」

    阿龐就是這樣一個案例,之所以會起心動念,也是因為看到學校裡其他老師早就這樣做了。他任職於北部,過去考上當地第一志願的國三畢業生,每年大概有60、70人,一路下降到如今剩下20、30人,相反地,隔壁的私校一年上榜人數直接突破400、500人。

    說起來諷刺,身兼老師與家長的身份,他觀察周遭家長之所以會把學生送入私校,其中一個因素正是因為公校力推教學正常化。比如:常態化編班、早自習與藝能科不拿去考試、假日及晚自習不上進度等等,這些做法雖然降低學生壓力,卻不被接受,「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考試有優勢。現在最諷刺是明明政府推正常化教學,家長卻不買帳。」

    身為市立學校,阿龐的國中全力配合政策,結果每回開會時,校長總是無奈地說:「學生(會考)成績沒考出來,老師們要加油!」讓他無奈嘆氣,雖然自己支持教學正常化的理念,學校同仁也很努力一起研發新課綱課程,「但家長看到的,就是第一志願的數字下降」,大家得努力,結果常常是被家長抗議,覺得教學進度太慢、抗議學生練習不夠。

    阿龐批評,只要一天不去除考試,教學正常化對公立學校反倒就是懲罰,家長、社會接收到的資訊就是唸公校成績會退後、考不上第一志願,會讚許的卻是不正常教出來的學生,「教育環境根本就生病了。」

    教師感嘆,教學正常化對公立學校反倒就是懲罰,因為家長、社會接收到的資訊就是唸公校成績會退後、考不上第一志願。畢業示意圖。廖瑞祥攝

    憂公私校環境落差拉大 教師嘆:這階段最容易受同儕影響

    另一頭的私校又什麼誘因?阿龐直言,就算教育方式不是他喜歡的,「但是至少環境是穩定的。」這個穩定,就在於越來越多優秀學生被吸走。

    私中受到青睞還有個因素,就是學生經過篩選。儘管教育部近來研議修改《私立學校法》,禁止私中以入學考試篩選學生,然而上有對策下有政策,不少明星學校今年起宣稱採「多元入學」,紛紛辦起夏令營或資料審查。「只要不是考試,還是可以用其他方式篩選學生。」阿龐無奈指出。

    前幾年,阿龐有一次受邀擔任市政府的訪視委員,到各校巡視教學正常化與常態編班的落實情況,結果進到私校,突然出現一位市議員跟著陪跑,「所以有可能落實嗎?」他伸出手指舉例,附近的幾間私校,一間巧立名目開資優班,一間宣稱自己一半以上學生都通過資優鑑定,等於班班都是資優班,在這個風潮下,有能力、有意願的家長紛紛把學生送入私校,而學生在國中階段時,很會彼此模仿,非常容易受同儕影響,「當學校前段學生減少時,老師跟學生都會很辛苦。」

    對於「多元入學」,教師指出,只要不是考試,私校還是可以用其他方式篩選學生。圖為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廖瑞祥攝

    常態編班家長就跑 但學生受得了私校體制?

    私中浪潮的故事確實恍若太陽與北風。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秘書黃琪媛舉例,嘉義縣為了避免公立學校暗中能力編班,從2020年開始,就要求各校將學生名單送給縣府,由縣府代為編班,但從這個消息傳出後,他們卻發現家長更傾向把學生送去私校,「因為擔心上國中後,班上會遇到素質差的學生。」

    私校的體制不僅篩選了學生,其實也篩選了家長。黃琪媛分析,教育要健全,除了學校老師以外,家長也要一起協助,假若家長忙於工作,無心關切孩子的話,「老師再努力拉,他回家又是一樣」,而會把小孩送去私校的家長,多半比較重視教育,也會更在乎教學,整體來說私校讀書氛圍一定比公校好。

    事實上,如今不少公立學校的老師,在下學期開始時就會分配到學區內的國小家長電話,必須一個個像業務員般打電話招生。「能撿一個是一個。」黃琪媛嘆道,現在甚至老師還要去學生家拜訪,此外,學校也要學會經營臉書,並且常帶社團、樂隊出去社區活動表演,設法增加曝光率,「所以很多老師私底下會感嘆,我們有點私校化,要開始拼招生。」

    但她也指出,像她任教的學校裡,幾乎每年都會收到從私中轉學過來的學生,大多是受不了高壓的環境,「所以有時候這也不見得是孩子想要的。」

    位於彰化北部的外環道路,每天上午都有成群學生排隊羅列,等著搭校車前往台中。他們大多就讀於所謂的「衛曉明」,即是台中3所赫赫有名的私校,彰化縣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方仁瑞指出,這幾年來,彰化的學生依然持續被吸走,國中時候就開始搭校車跨區通勤,而且不少是本來程度優秀的學生,連帶也造成彰化本地學校考上中一中、中女中的學生人數慢慢減少。

    但他回顧,自己過去在學校擔任教務主任時,每學期都有學生從這幾所私校轉學而來,大多是適應不良,尤其舟車勞頓更是主因,不少學生從彰化往往單趟通勤就要1.5小時,也會連帶影響唸書的時間、體力,最後成績下滑時,家長就會覺得不如轉回在地就讀。

    教師指出,彰化學生搭校車前往台中上學,背後反映出優秀學生外流的狀況。圖為台中市僑光科技大學西苑高中站學生等公車。林祈烽提供

    考試引導升學無解 教師嘆:分流也缺乏資源

    阿龐還在糾結。他認為,只要依然試考試領導升學,教學正常化就會持續讓公校面臨兩難,「因為如果完全正常化,公校恐怕就要被淘汰了。」

    從教育體制來說,阿龐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即便說不是所有人都要拼升學,但一來台灣技職教育擁有的資源遠遠不足,另外分流機制也不夠,許多學生其實根本不適合唸高中,但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如果國中時有足夠的資源與機會試探、分流,或許可以更早發現專長與興趣,而不用單純拼升學。

    「公校比較符合全人發展,但如果資源、制度上不調整,最後好學生都往私校走,結果只會讓私校每年榜單都很厲害,形成惡性循環。」他最後無力地說。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