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被大人飆罵「沒人在乎你的夢想」 林子鈞反助力送6千名尼泊爾學童上學

    2023-06-10 07:30 / 作者 陳玠婷
    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創辦人之一林子鈞,自2015年起深入尼泊爾協助當地學童安心就學、升學,藉教育翻轉貧困之境。遠山呼喚提供
    大約從10年前開始,台灣刮起「海外短期志工」風潮,5天、10天、14天,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無論是為了服務學分或想真心助人,走一趟東南亞偏遠山區將身心衝擊化為行動,可是,返台然後呢?當地社區翻轉貧窮了嗎?孩子能安心就學不會淪為童工了嗎?

    這些問題,是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創辦人之一林子鈞未創立組織前放在心裡的叩問,他明白,單方同情就像個天真的笑話。就讀台灣大學經濟系二年級那年,他與夥伴蔡宛庭發起120萬元募款後,在尼泊爾推展「教育種植計畫」,目前已在當地深耕7年並把經驗傳承出去,去年服務範圍更擴展至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而林子鈞自己也一路跟著「遠山呼喚」成長,從服務資金困境與不知道現實世界的運作Know how,被新創公司創辦人批評「沒人在乎你的夢想」後,他不斷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才有如今的服務版圖。他說,當時被罵到覺得自己很委屈憤怒,不過冷靜下來想想,那些真正願意「罵」自己的人,其實都是他的貴人。

    林子鈞與團隊們長期陪伴許多尼泊爾家庭,多年來累積相當可貴的情誼。遠山呼喚提供


    循著致勝公式一路念到台大 一場地震改變他的方向

    在創辦遠山呼喚之前,林子鈞曾以為考上名校和找份好工作就是人生致勝公式,直到如願考上台大經濟系念到大二時,他發現自己對學校生活感到麻木,活生生像是個貼上名校標籤、沒有靈魂的肉塊,校園裡沒有他真正想要的人生。不過幸運又不幸的是,他當時收到一封來自尼泊爾偏鄉求救信,意外找到未來人生志向。

    林子鈞分享,這一切感悟其來有自。他來自一般家庭,自小父母給予大量的愛與尊重,養成他勇於探索未知、獨立解決問題的個性,像是13歲那年想去爬玉山,想當然幾乎沒有高山經驗且年齡尚幼的他,沒有一個登山團敢承擔帶他的風險,而他為了完成目標,當時花了很多時間訓練體能只求一個機會,後來媽媽見狀請託朋友,終於找到願意帶他上山的人。

    旅行遇見的人們、動物與大自然,是林子鈞的動力泉源。林子鈞提供


    高中時,林子鈞開始對課本外的世界感到好奇,他參加過尼泊爾廓爾喀(Gorkha)的短期志工、獨自飛到上海世博,大學每個寒暑都在當背包客,西藏、新疆、澳洲、日本,以及台灣各地到處都有他的足跡。他在旅途中,認識許多不同種族文化的朋友,且因為旅行各種意外而茁壯,譬如,有次他在西藏與尼泊爾邊境的中尼公路上,前方發生大坍方,瞬間死了200多人,他只能臨時改變計畫往回走求得回家的路,或者在京都遇到一群中國學生以及一對來自中國的母女時,勇敢討論西藏政治敏感議題等等。

    或許是旅行打開眼界,他在大學一、二年級時,開始去想自己被升學體制剝奪了什麼,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為什麼自己與校園格格不入?為什麼和同學一起念書一起玩很開心,但心裡隱隱約約還是覺得自己是個異類?循著致勝公式繼續過下去不好嗎?想起那段時間,林子鈞笑說,這種情況只在學校出現,「那段時間,對於一個從未認識自己的大學生來說,緊抓內心的那份不安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情。」

    直到2015年、林子鈞大二下學期迎來轉機,他分享,4月25日那天早上,他準備提出休學,只是沒想到當晚尼泊爾就發生規模7.9地震,打亂他的休學計畫。他說,這場地震震央廓爾喀正是他在高一時去短期志工的山城,他在數張災難現場照片中,看到居民臉上盡是驚恐未定的表情,安頓在臨時搭建的棚子下,又冷又急迫,看得出來當地急難救助資源短缺,讓他很擔心,「廓爾喀的老師不斷傳來訊息請求我籌錢,因為他們真的很需要幫助。」奇妙的是,林子鈞在這份沉重的請求下,卻清楚感覺心裡的迷茫褪去,對此,他不禁鬆一口氣。

    距離尼泊爾首都車程約7小時的偏遠山城廓爾喀,2015年4月發生7.9地震,經過漫長的災後重建,一切都很不容易。遠山呼喚提供


    林子鈞表示,回想高一在尼泊爾擔任短期志工那段時間,他清楚意識到他在當地所幫助的孩子們,不應該是他拓展眼界的途徑,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極其珍貴的,不應該擅自認定、高傲且一次性地幫助,他想要做的是與當地人一起找到能夠長期翻轉的道路,而他終於在這次地震中找到內心真正渴求的方向。

    於是,他打消休學計畫,與系上同學蔡宛庭一起發起「每月至少省一杯60元飲料錢,幫助尼泊爾震央度難關」群眾募資活動,迅速獲得全台350名大學生響應半年捐助,幫助當地40個學童返回學校。自此之後,他們在學校一邊唸書完成專業,一邊為尼泊爾學生找資源,只要尼泊爾有需要、他也有空檔時就飛到當地去陪伴。而他們一群熱血青年,直到大學畢業前成功發起5、6次群眾募資,林子鈞與蔡宛庭畢業之後也全心投入在「遠山呼喚」服務當中,直到現在。

    林子鈞(左)、蔡宛庭(右)從大二開始,便投入尼泊爾偏鄉教育,在每一次服務上獲得許多感動與動力。遠山呼喚提供


    想長期穩定幫助一個人 必須有方方面面的本事

    不過,為什麼「遠山呼喚」選擇從教育做起呢?2016年年初,當時大三的林子鈞帶著最後一批物資返回廓爾喀,他對於眼前一大片擁擠的鐵皮屋、帆布搭建的臨時住所感到震驚,拜訪家庭時,發現許多孩子陷入貧窮與困境,有些家庭月收入甚至不到6千元,許多孩子在地震前還能去學校,災後可能因為家裡農田沒有了,或者爸爸做移工後來再也沒有寄錢回家,他們只能到工地去搬石頭做種種苦工。這些落差,讓林子鈞幾乎能預見孩子們無望的未來,「我覺得,在這樣貧窮地區,教育真的是他們唯一能改變命運的路了,於是,我們決定從教育層面做起。」

    「遠山呼喚」期待實現長期且穩定的服務,因此當地社區、團隊的存在相當重要。圖為當地團隊在急難救助時期,仍努力幫助尼泊爾學童。遠山呼喚提供


    林子鈞與蔡宛庭認為,想幫助當地學童徹底翻轉命運,必須結合社區力量,並依循國家體制才有辦法做有建設性的改變。他們發現,雖然尼泊爾實行義務教育,可是每個縣市的資源不均,政策與實際面有落差,無法照顧所有的學生。

    另外,林子鈞也曾親眼見過韓國某一團體捐贈的電腦廢棄不能用,原因很簡單,電腦故障無人能修,只能放在一旁,有時當地聘不到正規老師,請當地婦女協助卻發現她們可能連教科書都讀不懂,因此他們一致認為,不能用在台灣生活的水準,一股腦找資源塞進廓爾喀,然後拍拍屁股走了就不管。

    尼泊爾許多校長與老師不捨孩子們淪為童工或沒有足夠教育資源,都曾和「遠山呼喚」求救。遠山呼喚提供


    於是,他們除了深入當地家庭,了解家長們與孩童的境遇,拜訪當地學校、校長、老師、教育處,獲得許多有用的資料與數據,幾經「研究、募款、行動、失敗」的過程中,他們在升大四那年已累積許多經驗,決定成立非營利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招募定期定額資助人、推展跨校區域性的「教育種植計畫」,希望能確保當地學童從小學開始一路念到高中畢業,若有能力念大學,也可透過「獎學金計畫」,將50%的獎金當生活費、50%則是學費,「我們希望他們都能在體制內升學。」另外,遠山呼喚在2019年成功募集2輛校車,好讓孩子不需再翻過好幾個山頭才能念書。

    他分享,當初在籌備校車過程中,遇到多名在上下學途中被雷擊的孩子,還有一人說回家要走2個小時,被雷擊當天下著大雨,她和同伴走累了,在路邊工地休息,結果工地的高壓電倒下來,導致她們一群人受到電擊,女孩的頭皮與手臂嚴重腫脹,頭髮都不見了,還有一個孩子當場失去意識,由直升機送到加德滿都才撿回一條性命。

    尼泊爾小男孩Ishwor有著可愛的笑容,他曾是工地童工,因「遠山呼喚」的幫助,他終於重返學校開心上學。遠山呼喚提供


    尼泊爾小男孩Ishwor和母親。他們一家住在簡易住所。遠山呼喚提供


    「教育種植計畫」可細分成4個項目,分別為教育資金專案、學習資源專案、親職參與專案、內在動機專案,提供弱勢學生助學金,改善學校師資、教材與硬體設備,翻轉家長對教育的概念,以及給予學生自信,規劃未來。而這項計畫實施7年至今,服務以從廓爾喀拓展到不同城市鄉鎮,幫助超過6211名尼泊爾學童能穩定上學,服務範圍超過31所學校、營養午餐計畫每天幫助超過2700位孩童吃飽,使當地輟學率從42降低至2%,營運6座圖書館、培訓81位老師、培育8位亞洲青年領袖,累積超過5000名長期捐助者,尼泊爾當地也有團隊與志工協助運行,實現用當地力量幫助自己人,形成善的循環。

    林子鈞笑說,能達到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這途中歷經很多失敗,只是,他面對失敗並不挫敗,反而看到許多成長的契機。

    他舉例,在成立「遠山呼喚」之前,有次為了尋求曝光度,特地去拜訪一位新創媒體的創辦人,結果被對方追著問3年內的財務規畫、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短中長期規畫、是否看得懂財務報表等等問題,他們全都沒有答案,被對方狠狠罵了半小時,「拿掉熱情,你還剩下什麼?」、「這個世界沒人在乎你的夢想」等等,要他們不要那麼天真,拿出實務規畫才有可能達到目標。

    林子鈞說,那時他才20歲,年輕無敵的時候卻被對方不屑地飆罵30分鐘,心裡有無限委屈與憤怒,但他理解,那是對自己無用的情緒反應,所以他便抓緊時間詢問專業問題,結果獲得很好的建議,然後他發現自己沒有被擊倒,那些不留情面且殘忍的話,都讓他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脆弱與不足,「如果不夠痛,就不要騙自己在成長。」

    後來,在大三、大四那2年,林子鈞除本科經濟系之外,也修了幾門商業管理相關課程,學習組織經營、長期規劃策略等等,想辦法將遠山呼喚從「社團組織」轉換成「企業經營」,而他也虛心向各領域專家、教授、實務者求救,努力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在台大學生中超搶手的「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課程中被教授批評,他也覺得很享受,「我發現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分,有時候走出舒適圈才能與天賦相遇,也才能找到持續成長的熱情。」且從學校畢業到現在,他仍熱衷突破自己的界限,尋找每一個不可能。

    從尼泊爾拓展服務 菲律賓、馬來西亞都有身影

    深耕尼泊爾這些年,林子鈞對小男孩Ishwor的印象非常深刻,Ishwor家境窮困,但他很喜歡學習,可是地震後家裡經濟狀況不允許,在媽媽請求下,小小的Ishwor到工地打工,剛開始他還想著要回校園,但工地和工資教會他現實的殘酷,為了不讓妹妹步上自己的後塵,他甚至設定未來要去國外當移工。林子鈞記得,Ishwor曾對他說「如果留在學校,我會沒有未來」,讓他無比震撼,促使他想辦法把Ishwor帶回學校,後來,他確實做到了,還有無數個如同Ishwor的孩子們也受到幫助。

    颱風總會為菲律賓帶來不可估量的災害,「遠山呼喚」進入夏爾高島服務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抗風災校園。遠山呼喚提供


    為了讓菲律賓夏爾高島的孩子們能克服上學問題,「遠山呼喚」成功募集一艘「校船」。遠山呼喚提供


    去年(2022)9月,「遠山呼喚」克服疫情阻礙,開始將服務拓展到菲律賓夏爾高島(Siargao Island)與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同樣是以學童教育為出發點。有趣的是,在尼泊爾是募校車,但夏爾高島是海島,他們不得不因地制宜改募「校船」,林子鈞表示,「這是一個小型實驗計畫,我們還想幫助島上建立一個永續且抗風災的校園,提供營養午餐,好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就學。」如果計畫運行順利,「遠山呼喚」預計在今年(2023)下半年度拓展比目前多一倍的專案,期待能幫助更多學生。

    在舒適圈做選擇 終將定義我們的人格特質

    經營遠山呼喚這幾年來,林子鈞謹記尼泊爾小男孩為他取的名字「Rikash」當作祈願,期許自己能繼續做個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而他也愈來愈明確自己想過的生活,他不想做朝九晚六的工作,不想打卡、不想穿制服、不想在大財團組織工作,「我想要到世界各地工作,遇到各種可以啟發我的人們,不想要過主流生活。」而他目前也已經實踐,在忙碌工作之餘也懂得為自己充電、休息。

    旅行遇見的人們、動物與大自然,是林子鈞的動力泉源。林子鈞提供


    他說,大二那年有次集資目標120萬元,經過許多貴人幫助終於達標,鬆一口之餘,他居然爆肝了,到鬼門關走一遭,這件事教會他要適度放鬆休息。還有一次,他到東南亞出差之餘,趁空跟朋友去玩水,不慎遭細菌入侵血液,高燒不止,幸好在內出血前吃到合適的抗生素才救回一命,「從我所在的地方到大城市醫院,得搭9個小時的船,差點撐不過去!」

    林子鈞表示,這兩次經驗教會他的事情是,要理想生活必定要有犧牲,而且雖然人們可以掌握當下,但也要學會未來是不可控、無法預期的,「要有餘裕接受事情失控,以及接受很爛的失敗。」因此,他不會設定自己的未來職業、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一切不把話說死的狀況下,盡可能帶著初心探索世界。

    林子鈞 小檔案

    年齡:28歲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系
    現職: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執行長
    經歷:台大社會貢獻獎
    2019《親子天下》評選教育創新百大團隊
    2021《天下雜誌》40周年「未來領袖─變革者」最年輕獲獎人
    《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作者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