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校園掃具「無印化」遭質疑失去台灣特色,關於色彩,我想說的其實是......

    2022-07-04 12:50 / 作者 林昕慧

    「#關於我可能讓你意外的point」—— 研究所的專業主題是色彩研究。



    這不是超lag的跟風啦,是由於這幾天「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校園掃具色彩改造,看到社群熱烈的討論,在想說色彩研究終於成為流行了嗎!




    圖片
    「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揮別傳統校園難以融入環境的紅/綠/藍色的掃具,將掃具改成和諧的灰色/黑色/大地色系。翻攝自FB@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




    說實話,色彩研究是一個有點讓人灰心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我很少提到這個研究所專業的原因。



    其一是,色彩在實際應用上的限制。色彩表現總是受到各種媒介、環境和色差影響,即便有色票輔助,也常常無法精準地把色彩傳達給對方。因此,和別人談論色彩,某種程度上像是一個玄幻的交流,你說的顏色未必是我心中想像的顏色。



    其二是,人們對於色彩的偏好過於主觀。即便有再多研究調查支持,或者將色彩心理學課本擺在前面,業主仍然可能會告訴你:「反正我就是比較喜歡某某顏色。」



    雖然做了幾年的色彩研究,在後來的人生中也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實踐的地方。但是在研究所的過程中,還是接觸到許多讓我覺得有趣、快樂的知識。



    一個色彩心理聯想研究



    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研究論文是這樣的:研究者找了許多的國高中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他們在接收到各種色彩字詞(例如紅色、黃色、綠色等),首先聯想到的事物,以此來了解色彩與心理聯想的關係。



    在這些聯想表現的回饋中,有一小部分的調查結果與其他部分表現出了顯著差異。那是關於「青色」這個顏色。

    說到青色,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研究顯示,針對「青」這個顏色,國高中生最高比例會聯想到「青草」。然而,針對「原住民族學生」來說,最高的比例卻是聯想到「青山」。



    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差異和發現,可是對於研究者來說,這樣的發現卻讓人感到興奮。



    我們從研究中可以發現,人們對於色彩的聯想,往往並非精準的、數值化的描述,而是一種更加感性的連結。而這些連結,與個人的生命經驗,包含生活環境、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雖然已經忘記那個論文的具體發表時間,不過少說也是十年前的研究了吧。十年後的現在,如果重新調查學生對於色彩的聯想,他們會說出什麼呢?



    也許他們會說藍色是Facebook/twitter/Dcard的顏色也說不一定呢?(我知道Facebook已經是老人在用的了)(很抱歉我是真的不懂年輕人)



    美感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回到最近幾天關於掃具色彩改造的討論,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站在美感細胞團隊的立場,低飽和、大地色的應用,改善了校園環境噪音的問題,這點我也很認同。



    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於主流的「文青風格」、或「無印風色彩」感到質疑,認為這種流行讓設計喪失「台灣特色」。但是,到底所謂的台灣特色是什麼呢?——說到這裡,是第三個讓我對色彩研究感到灰心的地方:就是在長久的研究後我終於認清,沒有什麼能夠完全有說服力的去定義「最代表台灣的色彩」。




    圖片
    校園掃具配色改為「無印風」,遭人質疑對於美感的扁平想像。翻攝自FB@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




    隨著環境改變、歷史背景不同,永遠有更流行的當代色彩。不同時代與不同環境的人各有偏好,沒有誰能說得清、說得贏,哪些顏色更能代表台灣。



    美感是流動的,沒有永恆標準的。至少我個人是這樣認為。



    如果沒有標準答案,那麼美感教育的珍貴之處到底在哪裡呢?我認為應該是「啟發思考和品味」。



    在美感細胞的掃具改造計畫中,他們蒐集289所學校問卷,並實地走訪11所學校進行田調和工作坊。而這些過程中,帶領學生去觀察每天使用的工具和校園環境,進而去思考、感受對日常事物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認為這一切的過程,就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未來有一天孩子們會領到新的掃具,那些是通過他們的意見回饋產生的變化。當中可能有些人會很喜歡,也必然會有一些人不喜歡。但無論如何,這個熟悉的工具帶來了新的感受。



    也許不喜歡改造結果的那些孩子,有一天會通過自己的力量,做出他們喜歡的東西。而那種未來就是真正的意義。



    新的公民教育:身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



    有很多人知道我在做公民課本,這已經是我負責課本改造專案的第三年了。



    畢竟我離高中已經非常久遠,在做公民課本以前,我曾經對課本有很多想像,比方說:「執政黨會對公民教育有影響嗎?」「課本會用目前的主流政治認同來教育學生嗎?」



    但是,真正開始製作課本以後,才發現跟我想得一點都不一樣,跟我小時候讀的也完全不一樣!



    在新綱公民課本中談論到任何議題,內容會呈現這個議題的每一種面向、提供完整的資訊,而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



    假設提到了「台灣的主權認同」,那麼課文中會呈現歷史的脈絡描述、國際上的觀點、國內的討論、甚至是移民與新二代的視角等,呈現各式各樣的看法——最後才問:「那麼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看待台灣的主權呢?」學生可以通過所有的資訊,總結選擇屬於自己的主權認同。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選擇和認同。



    我曾經和朋友眉飛色舞地談到這些內容,她的回覆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這很好呀!這表示我們的下一代,會比我們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沒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討厭的老古董、抱怨著不能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即便是這樣,我也樂觀地相信,讀過我做的課本的那些孩子。



    不要幫孩子做選擇,教他們去學習選擇,並且尊重別人的選擇。這是我覺得新的公民教育最棒的地方!



    做一個鼓勵改變的人



    最後我想要拜託大家,能夠對各種美感改造多一點鼓勵,或者是給予理性、良性的建議,而不要僅憑直覺的抵制。

    原因非常單純,因為如果每一次改變帶來的負面聲音很多,大過了正面聲量,就會讓握有資源的人因為輿論而害怕改變、甚至拒絕改變,這樣許多事就永遠都不會進步。



    美感細胞的改造也許不會是你的最佳答案,不過這會是一個好機會,讓你自己、或者帶著你家的孩子想一想,如果可以設計更好、更美的掃除工具,心目中的理想掃具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圖片
    心目中的理想掃具可能會是什麼樣子?圖為來自泰國的手工製作掃帚。翻攝自FB@Pongsiri Maneechai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個人:Facebook



    (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林昕慧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