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麟洋配」奧運奪金教練陳宏麟:贏球就只有今天,明天又是新的開始

    2022-01-27 14:16 / 作者 張佩雯

    在球場上,聽得到很多細微的聲音,揮拍劃破場上空氣,羽球觸及拍面、球網或落地的聲響各有不同。當選手專注於場上攻防,雙耳會自動過濾場外雜訊,獨獨教練的聲音還在。「教練有時候影響蠻大的,當一個關鍵或是一個重要的點,他給的提示你能夠馬上做到,結果又是好的,這個就是最完美的結局。」



    做為教練,陳宏麟確實在2020東京奧運締造一次完美結局。臺灣羽球選手王齊麟、李洋在決勝點以一顆壓線球大敗中國,拿下男雙金牌。從小組賽第二場開始坐鎮場邊,掌握賽況並提供心理支持的陳宏麟,正是「麟洋配」奪金的關鍵第三人。




    圖片
    陳宏麟教練正是「麟洋配」2020年奧運奪金的關鍵第三人。(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曾與王齊麟並肩作戰,陳宏麟轉任教練後,「雙麟配」並未拆夥,而是轉換形式繼續完成共同目標。深諳王齊麟的球風及弱點,他挖角與之互補的李洋,重組一支超級戰隊。當年人稱「眼鏡俠」的羽球雙打好手,如今是擁有致勝魔法的哈利波特,去年底更獲頒體育運動精英獎最佳教練獎。



    「教練跟選手最大差別就是,選手訓練完就是休息,各自回去做自己的事情,教練訓練完之後還有一堆行政。」脫離訓練、比賽、訓練、比賽不斷循環的選手生活,陳宏麟的目光從對手擊發的一顆球,變焦到各個選手的訓練模式與重點賽事的通盤規劃。不變的是,他始終不曾離開球場。



    小學四年級的夏天,羽球落入陳宏麟的界內。就讀社子國小的他,偶然被選入校內羽球隊,展開每個寒暑假到校集訓的時光,期待著每一個練球後的下午,有吃有喝有玩伴。同屆六個同學一起踏上羽球之路,中途有人下車,有新的夥伴加入,陳宏麟升上成淵高中國中部、基隆高中羽球隊,由單打轉為雙打,在這條路上持續揮拍。



    由於高三才升上甲組,陳宏麟上大學後原未預設繼續選手生涯,僅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土地銀行羽球團的訓練。現任總教練李松遠當年是隊上學長,負責分組、帶領訓練及比賽,陳宏麟以優異的表現,於2005年正式加入球團,並以男雙、混雙項目進軍國際。在學長的牽線下,與彼時世界第一的女雙選手程文欣搭檔,拿下2010年廣州亞運羽球混雙銅牌。這不僅是他在國際賽事中的第一面銅牌,也是臺灣參與亞運羽球項目的首面混雙銅牌。




    圖片
    延續過去的職涯,轉任教練的陳宏麟不僅是最佳陪練員,更是情報搜集與對手分析的能手。(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基本上男雙就是越打經驗越好,在比賽場上你也知道怎麼去掌控這些節奏。」陳宏麟坦言,羽球選手的巔峰期大約五年到十年,許多人從小學開始受訓,到退役不過30至35歲。2014年與王齊麟組隊時,陳宏麟已是國際上名列前茅的雙打選手。然而,運動員一旦受傷,就已進入退役倒數,等在其後的只有遠低於選手時期的收入,以及相伴一生的舊傷。長期累積的肩頸傷害,逐漸影響他在場上的發揮,雙麟配2018年奪得世錦賽銅牌,世界排名前進至第四,陳宏麟卻在那時感受到自己的極限,選擇將舞臺出讓給繼起的好手。



    延續過去的職涯,轉任教練的陳宏麟不僅是最佳陪練員,更是情報搜集與對手分析的能手,對現今男雙組合一到三十名的優缺點暸若指掌。例如印尼的速度快,擅長發接發和網前,即使知其策略也難以攻下;中國以力量、速度、身材取勝,需有一定水平與之抗衡,再依選手特質各個擊破;日韓球風很黏,拍數多、賽程長,對體能的考驗相對更大。這些資訊來自他豐富的國際賽事經驗,有助於為選手規劃相應的訓練模式。



    羽球是全身性的運動,無論體能、速度、技術、心理,種種面向都需經由日復一日的訓練,才可能走到全國頂尖的位置。儘管如此,陳宏麟以為選手所憑藉的並不只有努力,「我覺得天份會比努力更重要,因為努力是大家都很努力,大家都做到一百分,有天份你才能走到更高的舞台。」天份就像打電動獲得特殊道具,有人可以預測對手的動作或球路,有人比其他人更快突破難關,每個選手枝微末節的差異,在球場上體現為得分數。



    除了選手訓練與行政庶務,溝通協調也是陳宏麟的主要工作之一。雙打項目可謂人際交流的具象化,場上的合作默契,有賴於場下取得共識,從初期選才到組隊後的互動,教練始終是兩位選手之間的溝通橋樑。回顧上一代斯巴達式的帶隊模式,陳宏麟認為現在的教練多以溝通與選手建立信賴關係,讓教練提出的觀念真正被理解、吸收,進而內化為選手自身的能量。




    圖片
    球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然而早年缺乏前人領路,陳宏麟嘗過從頭輸到尾的滋味,每一場敗仗都是他自我檢視的鏡子。(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球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然而早年缺乏前人領路,陳宏麟嘗過從頭輸到尾的滋味。每一場敗仗都是他自我檢視的鏡子,看見自己的不足,再回頭設法克服。也因習慣了輸的感覺,陳宏麟記得每一場意料之外的贏。打敗從未打敗的對手、扭轉帶傷上陣的困局,「在場上不管怎樣,只要能夠戰鬥,你就要去做你自己該做的工作。」羽球選手每年出戰二十到三十場國際賽,每天都是新的練習,每個當下都要盡情發揮,只要球還沒有落地,握拍的手絕不放鬆。



    奧運奪金之後,過去認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業已成為實際可及的目標,土銀羽球團近來也展開擴編,陳宏麟期待這波羽球熱潮帶來更多有潛力及抱負的新血。但是,「贏球就只有今天,明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陳宏麟在賽後這麼告訴他的選手,畢竟每一場比賽都是從零開始,而運動員只要稍有停滯就可能被對手超越。離開競逐22年的羽球場,陳宏麟轉身走向教練席,為臺灣羽球的新局繼續努力。



    原文出處:《匠人魂》#32 球場上的纖毫之爭(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