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朱宥任|球對投手有利卻被嫌爛?日職經驗告訴你,或許彈不彈就是和品質脫不了關係

    2022-09-02 11:16 / 作者 朱宥任

    中華職棒去年開始調降用球的彈性係數,使得聯盟長打的數量大幅減少,許多優質投手也紛紛冒出頭,普遍獲得球迷的肯定。然而到了今年球季,按理在延續使用和去年差不多的用球,投打數據應該維持才對。但目前球季來到後半段,聯盟整體的打擊成績卻明顯下滑。本篇撰稿當下,聯盟全壘打王林立僅僅只有10轟,總全壘打數更是可能創下八年來的新低。而相對低迷的打擊,投手群則是連過去許多因過勞被「玩壞」的球員,都能一一投出壓制力回春,顯見聯盟整體已經完全偏向對投手有利的型態。




    圖片
    中職今年賽季長打銳減,樂天桃猿的林立僅敲10轟就已是聯盟全壘打王。翻攝自樂天桃猿臉書




    但,儘管受惠於「不彈球」讓投手受惠,卻也有像是豪勁、伍鐸等投手公開表示,目前中華職棒的用球品質相當不穩定,有的球縫線高低不同,有的球球形比較塌。另外更有一些觀察指出,今年打擊出去的球容易在後段「失速」,在飛行途中不自然下墜,使得一些看起來咬中有機會形成長打或全壘打的球,最後卻被外野手輕鬆接殺。



    原本只是要下修用球的彈力係數,卻產生了品質上的瑕疵,這讓人不禁想到在上一個使用超不彈球的2010賽季,也同樣發生過採用彈性係數比較低的球,卻有被打出去就變形,甚至投手用力捏就會凹陷的不良狀況。甚至類似的案例,過往也曾在日本職棒上演過,或許正說明所謂球的彈性和用球品質,彼此絕非毫無相關的兩件事。



    改善品質的「ラビットボール」慘變彈力球代稱



    日本職棒的用球爭議史,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1940年代中後期,一度因二戰停擺的日職在戰後快速復活。然而因為物資缺乏的關係,球體內部採用化學纖維製作,整體觸感偏軟,且容易一打就變形,飽受選手們的批評。於是為了改善品質,廠商開發出了名為「ラビットボール」的新款用球。



    然而,這顆標榜高品質的用球,儘管的確比較紮實,對投手來說比較好握,但擊球飛行距離卻遠遠超出過往,使得日職在1949年賽季長打暴增。1948年時,聯盟全壘打支數為391轟(8隊各140場)。但到了1949年,全壘打支數卻一下子變成874轟。隔年分裂成兩聯盟15隊,央聯8隊共轟出933發全壘打,洋聯7隊則有624支全壘打。



    生涯拿下215勝的前中日傳奇球星杉下茂回憶,當時聯盟雖更換用球,但由於當時製造過程仰賴家庭代工,多是人工縫製的關係,水準參差不齊。整體而言關西、名古屋的用球品質較好,而關東比賽的用球品質較差。就他個人來說,儘管關東的球比較不容易被擊成長打,但由於投球手感不佳的關係,讓他更偏愛關西的用球。另外濕氣也會對球產生嚴重影響,有時在梅雨季一拿到球,就會明顯感覺到重量遠超出平時。



    儘管「ラビットボール」原先是為了改善品質而誕生的,但由於實在太破壞投打平衡,使得這顆球在1951年遭到停用。不過就此一戰成名的「ラビットボール」,往後成為球迷調侃用球彈性係數過高的代稱,往後在1978至1980賽季,以及2000年代,都因為Mizuno廠商製造的用球彈力係數偏高,讓日職再次進入全壘打滿天飛的「ラビットボール」時代。



    為與國際接軌的「統一球」卻成「違反球」



    為了平衡投打,加上有意與世界棒球接軌,日職在2011年啟用規格近似國際賽的用球,並要求全聯盟不分球隊皆須使用此球,因此也被稱做「統一球」。在導入統一球後,聯盟的長打數果然大幅下降,2010年央聯一共打出863轟、洋聯742轟,2011則變成央聯485轟、洋聯454轟。2012再下探為央聯454轟、洋聯427轟。



    問題在於這次下調係數,結果又爆發品質糾紛。原本規定係數本來就偏低了,而幾次抽驗更發現有的球係數還又更低於規定數值,慘遭球迷揶揄是「違反球」。考量到這只是季中抽檢的成果,更難以想像有多少打者碰到彈性係數不合規定的球,因而嚴重影響到打擊表現。



    當時中日龍捕手谷繁元信就批評,許多比賽已經變成0比0不斷僵持的無聊賽事,使得投手戰失去價值。誠如谷繁所言,儘管極端不彈的「統一球」讓投手更好解決打者,但也讓真正的好投手變得不顯眼。例如陳偉殷2011年的防禦率為2.68,儘管一般來講,這數字對投手而言相當稱職,但是放在當年,這樣的成績甚至不如中日龍團隊的2.46防禦率。但往後陳偉殷卻在大聯盟賽場上,證明自己是個能繳出平均左右防禦率的先發。難道這代表2011賽季,中日龍整隊的投手平均水準可以比肩大聯盟(甚至更好一些)嗎?顯然是不是這麼回事。



    另一個例子,可以看到曾在杜哈亞運遭到臺灣隊擊出再見安打,前橫濱隊的投手高崎健太郎。綜觀高崎整個日職生涯,防禦率幾乎都是4字頭起跳,破5也是家常便飯。糟糕的壓制力更讓他缺乏吃局數的能力,除了統一球年以外從沒投超過75局。但是在統一球的這兩年,他卻都留下防禦率3.5以下,吃超過150局的成績單,完全是典型的「不彈球受益者」。



    2012年,日職和美國大聯盟進行交流比賽,日職球員都反映大聯盟的球明顯比較會飛。而日職當初以和國際接軌為由換球,但曾經在前兩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拿下冠軍的日本隊,2013年卻只拿下第三的成績,團隊投手防禦率更上升到3.84,比前兩屆的2.49(2006年)及1.71(2009年)相比明顯偏高。儘管打擊成績有微幅上升,但也只是從前兩年OPS約0.76多的程度進步到0.807而已。反映出不只沒因為換球而「更能適應國際賽」,還讓投手群的實力失真。於是在2013賽季,日職才換回投打較均衡的用球。



    用球或許和聯盟實力無關,卻和品質緊密掛勾



    有些球迷可能會認為,中職過去使用「彈力球」,結果有幾次國際賽成績不理想,還有王柏融挑戰日職失敗等等,反映出「打者進步」的假象。但我比較認同林岳平教練曾經提出的觀點:其實臺灣的投打在這幾年都有在進步,至於用球的彈或不彈,只是關乎聯盟比賽內容的風格罷了。用球當然會影響投打成績,但動輒照三餐諷刺「打者進步」、「投手進步」僅是口舌之快。



    至於國際賽和打者去高階聯盟挑戰失敗的問題則又更單純──中職本來實力就差人家一截,就像日職多年來實力還是比美國大聯盟差,韓職實力也依舊不如日職一樣,不管是彈力球年代還是更之前,臺灣隊在一級國際賽本來就輸多贏少,中職更是沒有一位純本土職棒出身球員(無論投打)挑戰日職成功的。不管是自我的進步或是和其他棒球先進國的實力差距,其實和用球都一點關係也沒有。



    另一方面,有人覺得比起球的彈與不彈,更重要的是品質要維持穩定。然而從日本職棒,以及今年和2010年的中職的例子就能看得出來,當使用彈性係數較低的球時,往往也容易變成「偏軟」、「不紮實」的球,連帶出現品質下滑的問題。或許提高用球購買成本、加強把關力道等等的方式可以避免,但是中職聯盟的預算不比美、日職棒,人力更相對缺乏,實際面上難以辦得到。



    過去幾年,美國職棒大聯盟也曾被指控使用能助長長打的「彈力球」。今年日職則在偏向投高打低,聯盟打擊成績幾乎和統一球年靠攏,且幾乎每個月都有無安打比賽的情況下,也有選手出面質疑用球有被調整過。可見得要選用公平的用球,或許是個遠比想像中困難的挑戰。決定終結彈力球時代的中職,該如何做出最適當的調整,恐怕還得多費心思。




    朱宥任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