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宣告疫情近尾聲 民眾難忘草率解封的慘痛代價

    2023-01-30 16:01 / 作者 李寧怡

    中國在202212月上旬突然終結新冠清零封控政策,但醫療體系與藥品供應均未做好相關準備,新冠疫情大舉爆發,死亡人數估計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中國疾控中心在農曆春節後宣布本輪疫情「已近尾聲」,但許多百姓對政府的憤怒並未止息。




    圖片
    上海一間醫院急診室1月17日仍有不少新冠病毒患者。路透社




    英國《衛報》與《觀察家報》訪問到多位中國民眾對當局「放開」防疫政策一個月多來的看法。上海19歲學生Sunny想起去年春天不禁苦笑,當時她整個三月被封在宿舍裡,無法採買必需物品,也不能洗衣服,甚至有兩個星期都無法洗澡。到了三月底,上海更陷入全城封鎖,「大家都很驚慌,沒有人做好準備」。



    但到了年底,清零政策突然解除,Sunny當時覺得鬆了一口氣,但隨之而來的感受是憤怒,因為中國政府明顯未做好解封的準備,「我覺得之前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是徒勞」。



    過去兩個月來,中國各地殯儀館爆滿,基本藥物也極度短缺,向外國採購抗病毒藥物的談判亦破局。從街頭上到網路上,中國民眾都說自己認識的人幾乎都染疫了,也幾乎人人都有年長的親友過世,Sunny的祖父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名住在海外的中國女子Melody則說,她「無私且慷慨」的舅舅去年中風後逐漸康復,卻遭新冠奪命,「我很驚訝,三年疫情的經驗沒能用於規劃比較有人性的解封策略。這讓我領略到,清零政策背後的思維根本不是要保護百姓的生命,而是要鞏固權力。現在中國人民也都會發現這一點。」



    一名32歲廣州男子則表示,他曾經是愛國青年,如今已幻滅,「也許我該感謝疫情,讓我看清楚整個政治與經濟體系」。Sunny也說,她的祖母一直相信國家是為人民服務,如今卻埋怨不已,「我們的文化似乎就是忍受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習近平一夕間決定防疫政策轉向,讓專家既緊張又困惑。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後一個解封的主要國家,可以參考多國經驗,例如在疫情海嘯來襲前達到足夠的疫苗接種率,並做好醫療資源的準備。




    圖片
    去年12月26日,山東濟南殯儀館的擁擠場面。路透社




    澳洲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 James Cook University)米布萊德(Emma McBryde)說:「所有國家都必須決定在某個階段解封,否則封城帶來的後果將超越新冠疫情本身的問題。」她表示,大多數模型都顯示,逐漸解封才能讓醫療體系避免不勝負荷,「或許不會影響到染疫人數,但若醫療體系能健全運作,或許能多拯救一些人命。」



    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做法是全無預告的驟然放開。直到中國國務院去年127日發布防疫大轉彎的「新十條」前夕,各地方政府官員還在制定清零政策,以重慶為例,當時還在興建一座能容納2.1萬床的方艙醫院。



    專家指出,中國官員根本不敢預先為解封做準備,因為任何舉動都會被認為是不信任習近平的清零政策,形同政治自殺。於是在疫情海嘯來臨時,醫護人員、重症病床、退燒藥、抗病毒藥物、甚至疫苗接種率都不足。根據中國政府統計,這一輪疫情最初的5.5萬名死者,平均年齡都在80歲左右。與其他國家優先為年長者接種疫苗不同,中國的年長者是接種率最低的族群。



    英國劍橋大學地緣政治研究中心教授赫斯特(William Hurst)對於中國的解封速度很驚訝,「更訝異的是,他們連接種疫苗的基本措施都缺乏關注」。



    曾在2020年武漢封城時訪問當地的作家慕容雪村說,中國防疫大轉彎是「草率的一人決策」,根本未諮詢過專家意見,「24小時內,一切180度轉彎。我們不知道那24小時內發生了什麼事,是誰改變了習近平的想法」。



    關於中國防疫轉向的原因,各方有許多討論。雖然解封前發生了反封控的白紙示威,但部份專家指出,可能是官方隱瞞的染疫人數早已大增,習近平發現清零政策已難延續。另有看法認為是出於財政考量,因為清零政策已重創中國的經濟。



    上海法政大學前政治學者陳道殷(Chen Daoyin)表示,習近平的決策動機可能是經濟情況已難支撐,「當領導人只是一念之間就採取行動,那就 難以預測,也充滿了不確定」。



    也有看法認為,習近平想迅速建立群體免疫,以加速經濟復甦。中國疾病防控中心上週表示,全中國約80%人口已染疫,因此出現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不大。但米布萊德說:「群體免疫似乎在新冠原始病毒株與Delta變異株流行時才會發生,對Omicron變異株已不適用。」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公衛中心主任紀駿輝(Chi Chun-huel)指出,以建立群體免疫為目標並沒有錯,「如果防疫政策要180度轉彎,必須做好準備……以盡可能減少死亡及重症為目標」。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