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推「對台31項」近5年 南華早報:吸納人才效果不彰

    2022-11-21 13:29 / 作者 李寧怡

    中國近五年前推出「對台31項措施」作為加速和平統一的手段,吸引部份台灣人民或企業前往大陸求學、就業、投資。不過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隨著Covid-19疫情重創中國經濟,以及兩岸之間的分歧加劇,這套措施似乎已漸失吸引力。




    圖片
    台北街頭。彭博新聞




    報導先是以三個月前才進入吉林大學就讀的18歲台灣女學生譚美珍(音譯,Tan Mei-chen)為例。由於中共所謂「惠台31項措施」中包括降低台灣學生入學門檻,因此譚美珍可輕易進入中國的大學就讀。



    她說:「以前我可能要所有科目都達到頂尖分數才符合入學標準,但在這些措施實施後,我只要有一科達到普通水準,就能申請大陸的大學。」此外,較低廉的學費與畢業後的工作機會也是吸引她的誘因。



    報導形容,「惠台31項措施」是中共為取得優勢先做出讓步的軟實力手段,當時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飛速成長期,譚美珍正是中共想藉此吸引的台灣青年。不過近5年後的現在,這套措施各方面的吸引力都在流失,主因是中國的經濟放緩,加上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降至谷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時殷弘表示,「兩岸的差異日益嚴重,再加上當前可用的經濟手段也做不了太多事情」,「可能性越來越有限」。



    報導稱,2016年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後,由於台灣不願承認中方提出的「一個中國」前提,兩岸之間停止了半官方對話。



    中方20182月提出的「惠台31項措施」,給予台資企業減稅優惠及土地使用的特別權利,對金融、娛樂、農業等產業都給予特別優惠,同年中方還宣布,台企若想赴中國上市,官方會加速申請流程。



    觀察家指出,這些措施只在剛開始實施時產生效果。當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近7%,台灣則只有2%3%;而台灣人赴中國工作的收入約為在台灣工作的1.3倍。



    總部在美國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觀察員吳兆峯指出,中國以政府大撒幣的方式促進經濟成長政策,並撤銷許多對金融市場的規管限制,因此吸引許多台企赴中國投資。



    由於中國勞工成本較低廉,兼且語言與文化與台灣相通,目前中國境內約有4200家台資企業。



    此外,31項惠台措施也讓台灣專業人士更易在中國就業或許取得相關執照,在自然科學、藝術等領域還可取得中國政府的獎助金。



    儘管如此,根據陸委會統計,在中國就業或求學的台灣人仍然大幅減少,2020年為242000人,較前一年前減少153000人。



    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劃主任孫韻表示,由於防疫限制,加上兩岸關係惡化,並未出現台灣青年赴中國求職潮。



    除了新冠疫情與中國封城帶來的影響,中國當局去年開始大舉打壓娛樂、地產、網路服務業,也讓許多台資企業卻步。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胡均立就表示,自2020年以來,越來越多台灣人離開中國,中方的惠台措施效果大減。



    吳兆峯更表示,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有部份台灣人與台資企業因為「幻滅」而開始撤離中國,「額外的經濟效益無法彌補失去的尊嚴與自我認同」,「中國不會忘記他們為什麼要給台灣人這麼多誘因——他們是要推動『一個中國原則』這塊招牌」。



    中國「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則說,中方應該會維持惠台31條,並且再追加新措施,例如允許台灣人在中國大陸成立醫院、進口更多南台灣農產品、台灣人赴中國求學,若有專業學位可自動獲承認等等。



    陸委會在本月1日發給《南華早報》的聲明中表示,中共對台31條是要吸納台資及台灣專業人才,協助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促進統一,「目前這些措施效果有限,不過政府會謹慎應對,持續密切關注相關發展」。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