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懷念等垃圾車的時光!疫情下3位移工的牽掛、盼等「能一起吃飯的那天」

    2022-04-13 16:25 / 作者 陳毅龍

    2021年四月,COVID-19 在台灣造成嚴峻疫情。關於疫情的種種討論之中,移工多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嚴苛的工作環境、陌生的語言文化下,移工經常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之中。不同於部分傳媒輿論所傳遞的「防疫破口」印象,多數移工懷抱著各自的牽掛與夢想,積極配合防疫、祈求平安度過眼下的疫情。



    這段期間,One-Forty 線上訪問三位不同背景的印尼籍移工 Tri、Ari、Aam,聆聽他們述說各自的防疫經驗與人生故事——疫情之下,有人無法回國與家人團聚,有人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但面對眼下的生活,他們同樣努力工作、做好防疫。三個人能夠呈現的移工群像有限,然而藉由個案的故事,我們仍希望疫情下的移工與台灣人之間,理解更多,仇恨更少。共同防疫,迎向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圖片
    不同於部分傳媒輿論所傳遞的「防疫破口」印象,多數移工懷抱著各自的牽掛與夢想,積極配合防疫、祈求平安度過眼下的疫情。(圖片來源/One-Forty提供)




    想念等垃圾車的時光



    沒有集體的晨禱,沒有跟親友相聚,2021年五月中的穆斯林開齋節,Aam Damayanti 在家中度過。



    原本她跟一群朋友約好,在週末見面吃飯,隨著 COVID-19 在台灣的社區感染規模持續擴大,她們取消實體活動、改成線上視訊:「我們互相提醒彼此,不要出門,大家都要待在家、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去年 5 月 19 號,衛福部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台灣人紛紛戴上口罩,保持清潔並減少外出。在這道防疫陣線上,台灣 70 多萬的移工人口同樣沒有缺席。在板橋工作的家務移工 Aam,從疫情升溫以來,就再沒有出門過。原本定期的外出採買,改由每天外出的雇主負責。儘管受到的影響不大,驟變的生活還是讓她難以適應。曾經她可以在照顧阿公、阿嬤的閒餘時間外出走走,週末可以出門上課;如今,連每一個傍晚在客廳等垃圾車來、下樓倒垃圾的工作,也成為她渴望回到的日常。



    回想 2019 年底,COVID-19 剛在國際之間的媒體傳開,某一天 Aam 的雇主回家,突然叮嚀她要照顧好身體、多吃保健維他命。那是她認識疫情的起點。在那之後,她跟印尼家人之間的日常通話,多了疫情下的互報平安。Aam 的父親是客運司機,需要開大客車穿梭在不同的城市,COVID-19 在印尼擴散之後,許多城市實施交通管制,客運常常一週只開兩個班次,嚴重影響到 Aam 父親的收入。在台灣的 Aam,面對的不只有自己的生活處境,還有在印尼受疫情影響的家人,帶來的無形焦慮。




    圖片
    在台灣的移工,面對的不只有自己的生活處境,還有在印尼受疫情影響的家人,帶來的無形焦慮。(圖片來源/One-Forty提供)




    移工們離鄉來到台灣,往往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當疫情造成經濟停擺,移工的家庭也經常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去年滿 22 歲的 Ari Setiawan,高中畢業之後開始跟著養父母從事稻米生產與買賣;然而半年之後生產量降低,為了維持經濟收入,19 歲那年他在養父母的建議下,來到台灣工廠工作。當時的他計畫好,要利用工廠的加班制度多存錢,三年之後就能回印尼,蓋房子創業、幫父母還債。想不到來台灣兩個月後,疫情開始在國際間擴散。從 2020 年一月開始,國外訂單大幅減少,工廠沒有加班需求,Ari 站在生產線上的時間不多,反而更常負責清潔沒有運轉的機器。這樣的生活,至今已經一年半。



    怕家人擔心,所以要照顧好自己



    然而衝擊更大的是 Ari 在印尼的養父母。隨著印尼的疫情發展,許多市場實施管制,沒有管道銷售稻米使他們失去收入。Ari 遠在台灣,得知養父母的近況,能做的只有透過電話關心家人,提醒他們配合防疫。「這邊的人面對疫情,態度普遍比較嚴謹,我常常告訴他們要好好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多洗手、保持衛生等等。」台灣的防疫觀念,透過移工們的傳遞,也間接影響到了印尼的家人們。



    擔心家人的同時,移工們更不希望自己的健康成為家人的心理負擔。Tri Astuti 說,為了不讓家人操煩,她更要小心照顧好自己:「政府提出的任何防疫措施,我都盡可能照著做。」在台北市擔任家庭看護,Tri 因為平常需要外出進行採買,下載衛福部的社交距離 APP 確保自己跟確診者的接觸狀況;回到家她也仔細清潔消毒,避免自己跟家中年老的被照護者被感染。平常 Tri 也透過家中的電視新聞、自己臉書上的台灣印尼社團,取得、分享最新的疫情資訊:




    「人的意識跟警覺,對於防疫行動非常重要。追蹤最新的疫情動態,我會知道現在疫情非常嚴重,如果有相關政策,就要根據這些指示去做。」




    讓疫情資訊盡可能擴散到不同社群,是為了建立更緊密的防疫網絡。對 Aam 而言,照顧的阿公就是她主要的疫情資訊來源:「阿公很喜歡聽廣播,每一天我們一起吃晚餐、看電視,他都會把今天聽到的新聞講一遍給我聽。」Ari 每天上工之前,都有工廠內的集體防疫宣導,任何新的疫情動態,雇主也會在工作的 LINE 群組更新、由仲介翻譯轉達給印尼移工。除了工廠發佈的資訊,Ari 常常在社群網路上取得各種疫情消息。他笑著說,第一次得知華航機師確診的新聞,居然是透過 Tiktok 的動態。在語言隔閡之下,移工們依然努力透過不同管道,試圖掌握台灣的最新疫情。



    互相需要,互相照顧



    相較於家務移工,在工廠工作、在宿舍生活的 Ari,無法避免與他人密集接觸,也因此更容易暴露在染疫的危險中。去年五月中開始,Ari 每天出入工廠宿舍都有量體溫規定,工作過程也要全程配戴口罩。原本輪值的三班員工,也被重組成早晚兩班,區隔彼此避免互相接觸感染。六月初台灣出現工廠移工群聚感染,Ari 的工廠也進一步規範員工在每天填寫 Google 表單記錄每天健康狀況。採訪當天本來是他們的休假日,如今在疫情之下 Ari 也被要求待在宿舍。移工擔心確診影響工作收入,都會謹慎遵守規範。



    他記得某一次因故需要外出,經過平常繁忙的道路,驚訝地發現人變得好少。台灣人在防疫上的配合度,經常讓移工們印象深刻,影響他們對疫情的重視。Tri 也說起她去市場買菜,都能看見警察協助管制人流。另一次是去年年初,國內疫情升溫前,她在搭捷運時,聽到捷運廣播上減少使用布口罩、多配戴醫療口罩的宣導;當時不知情、戴著布口罩的 Tri,突然收到身邊陌生乘客送給她的醫療口罩,讓她非常驚喜:「我覺得很感動,對方沒有因為我來自印尼,把我當成不一樣的人。」防疫期間,台灣人對移工的友善跟包容,也給予他們許多力量。Aam 記得有一次她在家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寫著她的名字。她問了雇主,才知道那是他們幫 Aam 額外保的意外險。「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我高興得笑出來,老闆很在乎我,把我當成他們的家人。」他們經常提醒 Aam 留意身體狀況,如果有不舒服要隨時讓他們知道。她照顧的阿嬤也像一個媽媽,叮嚀她多吃飯、注意健康:




    「她會跟我說,如果她生病了,誰要照顧她?她覺得我們應該是互相需要、互相照顧的。」




    期待疫情之後,一起見面吃頓飯



    2021 年,是 Tri 在台灣工作的第十年。2005 年她第一次來台灣,工作了六年之後,在 2011 年回印尼,跟丈夫一起賣小吃。原本她以為會這樣一直待在印尼,但 2017 年,她為了負擔女兒的大學學費,再一次來到台灣。2年前,三年的合約因為疫情而展延到了 2021年。如今,她希望疫情快點結束,讓她回去印尼、看著女兒大學畢業。



    2021年,她原本也期待著能在開齋節前一晚跟朋友們到清真寺禮拜,後來清真寺傳出確診者足跡,她於是跟另外兩名一同照顧阿公阿嬤的朋友留在家裡做禮拜。結束之後,三個人到陽台拍了一張合照,紀念或許是 Tri 在台灣的最後一次開齋節。



    問起開齋節對他們而言的意義,Tri 跟 Ari 都強調,這是一個關於原諒的節日。開齋節之前,穆斯林需要先經歷一整個月的齋戒,日出到日落之間不得進食飲水;一個月後開齋,人們在這一天相見團聚、一同禱告,忘記彼此的仇恨、使自己成為一個新人。對移工而言,開齋節是與家鄉文化連結、得到精神支持的重要儀式。Aam 也提到,平常移工們待在各自的工廠與家庭工作,只有在開齋節當天,他們能夠聚再一起吃飯、見到四散各地的朋友。因此,當我們問他疫情結束之後最想做的事,Ari 說,他想要跟開齋節、疫情期間見不到的朋友見面吃飯。移工們在開齋節的久別重逢,意外成為疫情之下,人們共同的渴望。



    2021年時,當時來台灣第六年的 Aam,同樣有深刻思念的人。她的兩個孩子,一個當年高中畢業,一個即將升上小學。她還記得自己飛來台灣工作的那天,是小兒子的一歲生日。跟 Tri 相同,Aam 為了子女的學費成為「缺席的母親」。六年沒見到孩子的她,最近也跟雇主討論,想在疫情結束之後,請假回印尼跟小孩團聚。



    然而被問起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事,Aam 笑著說,想要回到 One-Forty 上課。Aam 在 One-Forty 的課程老師告訴我,Aam 是一個喜歡自我挑戰的人。去年她申請 One-Forty 第二屆「好書伴計畫」學習中文字,原本不認得中文字的她,現在陪著阿公領藥時,已經能讀懂包裝上的用藥指示;訪問當天我們線上視訊,用電腦連線時發生許多狀況,有點焦慮的同時,Aam 也興奮地學習如何處理。未來回到印尼,她計畫著要透過在 One-Forty 創業課學習到的知識,在家鄉創業,從事農藥相關的生意。



    我們好奇問她,最想做的事不是回印尼與孩子們團聚嗎?她淡淡地說,她知道疫情有很多變數,這個願望,她保留給她跟雇主之間商量,不願強求。



    未來充滿變數,但為了能再一次見到彼此,為了那些還沒實現的夢,他們堅定溫和地,面對眼前的疫情。




    圖片
    三位受訪者用印尼文寫下「台灣加油」(Taiwan semangat)。左起:Tri、Ari、Aam。(圖片來源/One-Forty提供)




    【One-Forty CARE】移工防疫社會行動



    台灣疫情升溫初期,我們推出 One-Forty CARE 線上防疫專案,透過防疫社群機器人,將台灣的即時疫情動態傳遞給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們。為解決移工在防疫中的「語言障礙」與「資訊不平等」,我們透過防疫社群機器人,執行以下三個子行動:



    【行動一】One-Forty Daily | 讓移工即時獲得母語翻譯的疾管署重要資訊只要移工加入防疫機器人,他們就會在手機上收到由 One-Forty 每日推播的母語版本疾管署最新疫情資訊。而 One-Forty 也會在近期製作完成一份專屬移工情境的東南亞母語衛教資訊大補帖,包含生活防疫守則、轉介求助單位與相關專線等。



    【行動二】Voice of Migrant | 聽見疫情下的移工們真實心聲為了蒐集移工在疫情下面對的真實困難處境,我們也將在防疫機器人中建立提問與回饋系統,將大多數移工共有的問題進行整理與分類,並諮詢相關政府部門與專業民間單位,定期提供移工在疫情下的疑難雜症回覆,讓移工可以從正確的管道獲得適當的協助。



    【行動三】No One Left Behind|串連東南亞移工社群下載「台灣社交距離 APP」製作「台灣社交距離 APP」東南亞語言下載使用圖文教學,並邀請一系列東南亞移工 KOL 進行大量社群傳散,讓每一位移工都能快速安裝「台灣社交距離 APP」,讓 70 萬移工加入全台串連防疫的力量。



    防疫社群機器人於 5/15 上線,至今已有超過 2 萬 5 千多人點擊加入,5 萬多名移工在指引下安裝「台灣社交距離 APP」。如同訪問中 Tri 所說的,透過疫情資訊的獲取,移工們能夠建立正確的防疫觀念、加入台灣的防疫網絡。當我們牽起彼此,守住防疫陣線,就能一同迎向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本文獲《One-Fort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