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好不了的憂鬱,有時是因為太心急

    2021-07-14 18:46 / 作者 陳玠婷

    「我的憂鬱症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學生心急的問我。



    而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我不能否認這令我經常感到挫折。



    我是在嚴謹結構體制下被訓練出來的心理師,我比誰都更在乎「步驟、方式、成效」,但偏偏我的經驗和訓練也同樣告訴我,「情緒困擾,憂鬱纏身的時候,急不來!」




    圖片
    看見知名YouTuber,勇敢站出來分享自己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真心佩服他的勇氣,因為要面對自己的脆弱,沒有那麼容易。(圖片來源/Unsplash)




    看見知名網路頻道主,勇敢站出來分享自己與「憂鬱症共處」的經驗,真心佩服他的勇氣!因為要面對自己的脆弱,沒有那麼容易,更何況是公開對大眾暴露自己,也更感謝他的分享,令這個疾病能獲得更廣大群眾的重視。



    看到了嗎?我用與憂鬱症「共處」,而不是「對抗」



    對抗,代表拒絕、否認,抗拒它的存在。



    而共處,代表我接受自己身心的變化,努力找到與其相處的平衡點。



    這也是我個人認為,在面對情緒疾病時,能讓多數人們走出來的關鍵心態。



    正面與負面的情緒,都需要共處接納



    當我們的社會總是在讚揚「正向情緒」,就會忽略「負面情緒」存在的必要性,也會使我們在憂鬱的時候過度自我攻擊,想要剪斷它,因為確實,「憂鬱」是很不舒服的狀態啊!



    「不快樂」也是生命的自然現象,是因為它令我們體會到生活中的豐富性與變化,讓我們可以獲得滋養。



    過去研究也曾發現,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們,對於生活的各種感受力是高的,所以他們能體驗的悲傷和不幸情緒,深度也是高的。人生因為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感受也欣賞人生百態,在裡面找到自己的經驗價值。



    當然,不是說我們就得跟自己說「我要好好享受我的悲傷」,這太殘忍了。只是我們不需要過度拒絕,我們可以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變化,而面對這些變化有時需要「共處」。




    圖片
    當憂鬱症患者花太多力氣和自己的狀態對抗時,會過度膠著在自己怎麼好不了,容易掉入惡性循環。(圖片來源/Unsplash)




    在諮商過程和個案互動時,我常感受到一個狀態。有時候我的個案明明很傷心,很痛苦了,但大家都跟他說「你都是年薪百萬了!有什麼好難過的!」或是「你都是頂尖大學的學生了,應該很爽才對啊!有什麼好憂鬱的?」於是這些人也陷入「自責」的憂鬱,想把不快樂「剪掉」。



    我覺得這是很難過的事。要面對自己的悲傷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花力氣責備自己的悲傷,這不就更累人了嗎?



    生命裡,當我們花太多力氣和自己的狀態對抗時,會過度膠著在自己怎麼好不了。於是,越用力,就越無力,越容易放大自己「依然好不了」的挫折,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情緒共處,不是任其生長,影響生活功能時就該求助



    這樣說來,難道我們就不要管這些情緒,任其生長嗎?



    當然不是!而是去允許他有自己的節奏變化。



    情緒是光譜,濃度過高,干擾生活功能時,就應該求助!就像高度的亢奮感也可能是「躁症」的臨床表現之一。在臨床上,對「躁鬱症」、「焦慮症」、「憂鬱症」,都有一定的診斷標準。不是我們自己說我生病了,就生病了!也不是我不承認自己有病,就沒病!



    但共同的指標是,這樣的狀況是否干擾該有的生活功能?例如:不能再好好工作或就學、無法思考或記憶、過去享受的的活動,事物都不再讓你感動?甚至,想法思緒嚴重受損,有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意念不斷產生?這些都需要精神科醫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判斷,不是我們自己在網路上找「線上測驗」就好的。



    而一旦形成了疾病,要記得讓自己緩下來,讓自己受到適當的照顧。



    任何傷口都需要花時間修復,情緒疾病也是



    那情緒疾病,到底多久會好?



    我必須真實也殘忍的回答:「每個人都不一樣!」



    憂鬱感受的濃烈度人人感知不同,自然不能用SOP來判斷每種悲傷的療程是多久,更不該規定用多少時日復原。




    圖片
    面對憂鬱,我們都得允許要自己擁有時間復原,更無需單打獨鬥獨自面對,有人陪著一起走會減少肩上的重量。(圖片來源/Unsplash)




    有些人會透過心理諮商,讓心理師陪伴自己走過這個復原的歷程。在諮商時,心理師和個案會透過探索過去的痛苦,與這些情緒展開對話,那不會是很舒服的過程,就好像清創一樣,把一些深度的膿瘡,慢慢掏出來,好好看看自己怎麼了,也用現在的視角來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並賦予新的意義。



    阿德勒說:「人生中,比起你擁有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處理、詮釋它。」面對形形色色的情緒,憂鬱也是一樣,需要拿出來好好看一看,聊一聊。



    有人說心理治療就好像看中醫,你得經歷過排毒的過程,中間會痛,會哭,會難受,但毒排完了,就好了。



    憂鬱,不是脆弱的病!



    憂鬱就像步入短時間沒有燈光的隧道,只能用自己的步伐和速度緩緩前行,前行到前方有曙光的出口,而我們希望個案在踏出隧道出口時,可以不用背著過重的情緒包袱,把重擔適度放下,未來自然可以走的輕鬆一點。



    於是,與憂鬱共處,走出負面狀態,如果追求一蹴可及又心急,反而是種阻礙。這更是需要有人陪伴一同前行的歷程,因此,這條路上請別讓自己孤單面對,讓旁人恰當的陪伴是化解憂鬱的另一個良方。



    面對憂鬱,我們都得允許自己等待,在時間裡醞釀復原,更無需單打獨鬥獨自面對,有人陪著一起走,減少肩上的重量,慢慢走,才好得快;有人陪,就踏得穩!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