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李家雯心理諮商師│為什麼老人耳朵硬又固執?這個方法化解溝通障礙

    2021-06-07 18:37 / 作者 陳玠婷

    行政院今日宣佈,全台防疫三級警戒延長,令不少人煩惱該如何規劃接下來的防疫居家生活?其中,煩惱要怎麼跟固執的年長家人溝通,讓他們不要再四處趴趴走的成年子女們也不少。到底為何長輩們總會給我們一種「固執講不聽」的錯覺?在溝通上,又有什麼撇步可以使用?




    這是一個情境題:

    「居家防疫期間,如果突然有半小時的自由時間,沒有任何壓力和安排,你可以選擇和以下一人視訊互動半小時,你會選擇誰?」





    1.    一位你在乎的家人、朋友?

    2.    一位你很感興趣的作家、網紅、名人?

    3.    一位可以為你解決工作問題的專業人士?




    再換一個問題,「不幸地,你即將被送到集中檢疫所,沒有任何家人同伴隨行,在整理好行李後,還有半小時的等待時間,你又會選擇和哪一組人互動視訊?」



    以上這個問題,是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人們的行動,會基於何種目標而做出決策。 人類的行為目標大概可以分為兩類:「情感支持導向」和「知能任務導向」。在三種選項裡,選擇1的人,代表在意「人際連結和情感支持」比較多,而選擇2或3,代表行動時比較傾向「知能收穫和任務解決」。這兩種行為目標並沒有好壞對錯,因為人們會在不同的時機點,有不同優先順序。




    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重,許多老人仍不聽勸告出門買菜賣菜。(圖片來源/Unsplash)




    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針對第一個問題,大部分的年輕族群,會選擇「2」或「3」,而年長者們,大多會選擇「1:家人或親密朋友」,但是第二個問題,不論任何年紀的族群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1—家人或親密的朋友。



    這又是為什麼呢?



    時間感不同,讓不同年紀的人優先排序不同



    這兩個問題的區別,在於「剩餘時間與緊迫性」的感受差別。當人們面對「剩餘時間低和緊迫性高」的情境時,大多都會優先選擇能緩和自我情緒,維持正向感覺的「情感支持導向」行為,即是,會做出讓自己維持好心情的決定。長輩們隨著年紀增長,對生命的「剩餘時間感」變得更為敏感,相較於年輕人,在行動的優先排序上,會更傾向做「讓心裡舒服」的事,因為他們更看重保有正向情緒,避免增加負面感覺,也可能會格外看重自己在與人連結時,有沒有被重視或在乎。



    有些長輩,在年紀增長時依然願意學習新鮮事物,嘗試不同的冒險,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投入過程中感覺到正向積極的情緒(例如:成就感、新鮮感、自我價值等)多過於負向消極感受(像是:挫折感、自我批評、失控感等)。



    同樣的,那些不願嘗試改變、不聽建議的長輩們,也可能是為了想保有自己原有的正向感覺,就在心理上刻意忽略負面的訊息來因應了,(正是所謂「待在舒適圈」的概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有一種「老人總耳朵硬,特別固執、也不願意自我調整」的錯覺了,事實上他們不是耳朵硬而是更想往讓自己心裡舒服的地方去。因為對這些長輩們來說,讓他們接受新的知識、新的改變,等於跨出舒適圈,一個做不好可能招來嘲笑批評,吃力不討好下,更不願意改變舊有觀念,自然就屢勸不聽。



    正面情緒,可以透過人的貢獻感和連結感中營造



    和長輩溝通時,提供「正向感覺」很重要。對高齡族群來說,年紀增長要付出的代價不只是生理功能上的退化,還有在子女心中地位與價值感的鬆動,因此在溝通上,透過營造「有價值、有貢獻」等的正面感受,來促發改變動機,是重要關鍵。




    圖片
    外出與朋友聊天下棋是老人之間的興趣,現在因疫情必須禁止,讓許多年輕人很憂心。(圖片來源/Unsplash)




    前國北教育大學副校長曾端真教授曾在演講時半開玩笑地說,「別把依然有剩餘價值的老人束之高閣」,這正反應了不論任何年紀的人都需要看到自己的價值與貢獻能力,而這一點對高齡族群們更是重要。



    因此,要和長輩們溝通,促進改變動機,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1) 避免用批評責怪等,引發「負面情緒」的反覆情境暗示



    所以,與其用威脅責怪的口吻對他們說「你一直四處趴趴走,不戴口罩,是害自己也害全家」,不如多強調改變可能帶來的好處。



    2) 多透過人際關心來引發自我價值感,加強貢獻感的正向語言催化「正向情緒」



    長輩們其實比誰都在意自己在晚輩心中的價值,所以強調他們的貢獻感來加強正向感受,像是:「我知道現在讓您少出門真的非常為難,但是有您這麼願意彈性配合,也願意出門都戴口罩,真的對我們全家健康有無比的貢獻!」,更可以強化他們的為家人付出的意願。



    負面批評,不如正向鼓勵才能強化改變意願



    阿德勒心理學相信,人類行為若要有更持久與深遠的改變,得從勇氣與內在渴望著手,因為正向改變的續航力與動力,會遠遠大過負面威脅批評等這類從恐懼出發的刺激。



    不論任何年紀,我們都渴望與人連結,也想要看見自我價值,而年長者們對此部分的所需程度更大。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舉動行為對所愛的人是有幫助,有貢獻的,自然就能增加改變意願了。



    其實長輩們不是耳朵硬,只是他們心中渴望溫柔認同的胃口更大,想要被接納支持,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比別人更害怕挫折失敗,明白這點之後,我們自然都可以找到與他們自在且有效溝通的方式。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