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巖:賴侯柯兩岸政策差異─台灣走向世界vs.與中國的距離

2024-01-02 20:36 / 作者 陳宗巖 /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三人在辯論會上唇槍舌劍。台北市記者聯誼會提供
在12月30日的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會上,三位總統候選人對台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發表了重要見解。以談話文字內容的量來衡量,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在開場申論中,對該議題的關注度約為31%,而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約為15%,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約為12%。若總計辯論全場內容,賴的關注比重達41%,侯為29%,柯為33%。在辯論前,三名候選人在三場政見發表會中對該議題的政見比重分別約為賴18%、侯13%、柯13%。

從量來看,執政黨候選人對台灣國家安全利益更為關注,或許是因為過去8年執政黨在國際外交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連在野的柯在辯論中也表示「支持小英的外交路線」,這使得賴團隊希望強調這些成就來贏得民眾的支持。相對地,針對這個議題,在野黨候選人的關注度稍低,可能是因為整體政策方向與執政黨的差異有限。此外,過度批評民進黨執政時的兩岸關係,可能反被視為支持中共的立場,對選情帶來負面影響。

憲法、國家認同和兩岸立場的交鋒

在政見會和辯論中,三位候選人都針對彼此在憲法、國家認同和兩岸地位上的立場展開了激烈的批評攻勢。賴在兩岸關係上採取主動,指出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介入台灣選舉、濫用貿易壁壘懲罰台灣等不當行為,並質疑柯接受「兩岸一家親」,以及侯主張「九二共識」,都是遵從一個中國原則,抨擊如何能幻想這樣的中國會對台灣展現善意。在野的柯和侯則集中攻擊賴過去鮮明的「台獨」立場,批評民進黨「台獨黨綱」以及執政時期與中國零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柯在政見會時更加碼批評國民黨的「統一黨章」,以及侯友宜公開接受「九二共識」,但在辯論中卻放過侯。

痛打這些議題容易讓選民因候選人「換位子換腦袋」的反覆無常感到厭惡,但台灣在國際地位上面臨極為複雜的情勢,國際與國內政治變化迅速,這使得每個政黨和候選人難以保持跨越時空一貫的立場。賴從過去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轉變為「務實的工作者」;柯文哲從原本的「墨綠」立場轉向「兩岸一家親」;而侯友宜的立場相對模糊,但卻有更大的立場變動彈性。

對選民而言,不需期待候選人是言行合一的聖人。在台灣現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下,極端立場的政治人物往往需要修正立場朝向中間,以迎合多數選民的觀點。無論誰當選,也不可能因意識形態而不顧一切、不計成本地推動台獨或統一,這是民主機制很自然地調控,也是為何我們應該信任民主制度,而非期待聖人在世。因此,比起檢視過去和現在立場一致性的機率,更重要的是理性評估誰能更為務實地領導台灣,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最有利於台灣國家利益的立場。

與中國最好的距離

三位候選人除了批評對手外,也就外交和兩岸議題提出了各自的立場。賴清德將延續蔡政府的路線,強調台灣自身利益優先,發展民主國家的外交關係至關重要,這條路不應過度受中國牽制,台灣應由世界走向中國;相反地,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質疑「小英路線那麼好,為什麼失去了9個邦交國?」,並強調兩岸間的「不溝通、不對話、不交流」,隱含台灣應該首先緩解兩岸關係,才能積極發展對外關係,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在副總統辯論會中更提到「大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這是馬政府時期由中國走向世界的思維;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雖然支持蔡政府的外交路線,但仍提出透過「兩岸一家親」保有相互善意。

這三位候選人表明的立場,可歸納為台灣走向國際舞台需與中國保持多少距離。以距離遠近來看,侯最近,柯次之,賴最遠。確實,台灣在發展對外關係時需要考慮中國的因素,以調控兩岸情勢的穩定,但過度遷就甚或扈從中國,恐怕將使台灣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國家利益核心。

首先,台灣整體對外關係發展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若過度將重點放在拉近與中國的距離,必然會削減對於其他重要國家以及新南向政策國家的資源投入,這將對台灣以及各國正試圖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佈局,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過度重視中國的立場或寄望於中國的善意,即使能夠維持甚至增加幾個邦交國的數量,或在中國條件允許下,有條件地參與國際組織,但台灣對印太國家的戰略和外交政策,勢必受到中國的干預,甚或直接下指導棋,這將是因小失大之格局,台灣將失去戰略和外交發展的自主權,不利於維護台灣的國家生存。

抗衡中國影響的現實對策

第三,若過度討好中國以求經濟發展,可能陷入歐美國家過去過度樂觀,現在卻得因國家安全考量而對中國「去風險化」的窘境。柯主席在辯論時說「太陽花學運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是不精確的說法,太陽花學運既是反對黑箱作業,也是反對服貿協議本身,後者甚至是發動社會抗爭的根基。民眾更為擔憂的是兩岸市場過度融合,將危及台灣的經濟、民主和國家安全。反對黑箱作業僅是引爆的導火線,正是因為馬政府受到推動與深化ECFA的上位壓力,才引發了立法院的秘密審查,試圖迴避台灣民意的質疑。不論何人未來要推動ECFA後續,即便沒有黑箱,依舊將造成台灣社會內部的動盪。

第四,民進黨政府執政,兩岸表面上不交流,但中國私下仍利用各種資源和旁門左道,企圖介入台灣的經濟和政治,中資侵入台灣各行各業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使「九二共識」或「兩岸一家親」能在短期內緩解兩岸關係,但若台灣長期過度依賴中國政府、中國資本與貿易,可能導致在中國的掌控下成為北京的禁臠。在這種失衡的兩岸關係下,台灣難以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足以抵禦中國的政治干預與軍事威脅。

最後,若中國無法實現民主化,若台灣社會仍要堅守主權獨立和民主自由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就不應將兩岸關係視為上位政策,也不應天真地將中國善意視為萬靈丹。未來政府應更為現實地直接走向世界,將更多資源投入與重要民主國家間的實質政治和戰略關係。台灣與中國實力差距甚大,唯有提升自我實力,並成為全球民主聯盟的一員,才能有效嚇阻中國的威脅並維護台灣的現狀。這才是台灣在不久的將來,最安全且最為務實的對外方針。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陳宗巖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