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蔡日興|如何量化去談登山路線的難度?

    2022-10-27 15:54 / 作者 吳亭頤

    如果我們問有在爬山的朋友,哪一條路線比較簡單,哪一條比較難,他通常是不經思索就回答您。但他心裡面的那把尺,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 



    這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專家嘗試提出過解答了。第一項因素毫不意外,是「距離」,路線的總長度。沒有登山經驗的人直覺就是問這條路線幾公里,這就表示距離這個因素是所有人的第一順位。 



    但登山,就表示路不是平的,除了距離,公認第二重要的因素,是「總爬升」,而它的通用單位則是公尺。 




    圖片
    如何量化去談登山路線的難度。示意圖取自Pixabay




    越野跑這個領域有一個領導性的國際組織ITRA,他們估算路線的難度,採用的公式是把100公尺的爬升,對應到一公里的平路。這個加總數值他們稱之為Effort Point,簡稱EP。 



    比方說,苗圃登七星山這條路線,單程距離2.4公里,來回4.8公里,而登山口555公尺,山頂1120公尺,因此EP=4.8+(1120-555)/100=10.45。 



    再看小油坑登七星山這條路線,單程距離1.6公里,來回3.2公里,而登山口815公尺,山頂1120公尺,因此EP=3.2+(1120-815)/100=6.25。 



    這給我們一個結論,要登七星山的話從小油坑來回比較簡單,而從苗圃登山口來回比較辛苦。 



    但EP這個計算方式,比較符合越野跑者等級的體能表現,它根本沒有考慮所謂基礎代謝的問題。不過相對越野跑者來說比較慢的登山者,基礎代謝所佔的比重並不低,應該要放到體能計算的公式之中。 



    對此,日本的山本正嘉教授提出了另一套計算方式,他把典型登山者的行程總時間,以及下降的總高度,都放進這個計算,並且調整了四個因子的係數。對於登山的用途,他的計算方式當然更精確,更符合登山者的感受,不過這個公式不太容易做心算,在此我就不特別推薦給大家自行運用。 



    山本正嘉教授的公式,最適合的應用就是給登山協會、國家公園、林務局和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去規劃登山步道的指示牌資訊,但是我們政府各單位在這種議題總是喜歡自己搞一套,多頭馬車互不統一,所以他山之石在這種情況就不是個寶貝了。 




    圖片
    登山不只跟體能消耗有關,也跟心理因素有關。示意圖取自Pixabay




    然而登山路線的難度,並不只跟體能消耗有關,它也跟心理因素有關。 



    其實同一條路線,老鳥每一步都可以用能量最經濟的方式前進,但新手卻會全身緊繃,一大堆能量都耗在肌肉收縮自相打架,腎上腺素狂飆,還有身體的散熱需求等等。 



    困難的地形如攀爬,或甚至連很普通的泥土路下坡,只是因為擔心滑倒,就可以讓很多新手肌肉緊繃到快要抽筋的程度。如果可以量化去計算,這些狀況下新手的能量消耗或許高達老手的兩倍,有這種結果我並不覺得意外。 



    可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因人而異,難以量化進行計算,因此就不是本文所能探討的範圍了。 



    而如果路跡不明或是有極困難的攀爬暴露地形,所需要的時間就更多,速度也會更慢,這種狀況更不是單純數值計算所能處理的。 



    哪一條登山路線比較簡單,哪一條比較難?純體能的部分是客觀的,你我都可以事先計算。但是,心理的影響必定存在,而那是主觀的,因此我無法告訴你答案,只有你自己親自走過才知道。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吳亭頤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