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Leo專欄|公投四案皆未通過,少了中間選民支持,這場藍綠對決沒贏沒輸

    2021-12-22 12:50 / 作者 林昕慧

    1218公投當日晚間7時左右正式落幕,國民黨大力推動「四個同意」的公投案「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重啟核四」,皆被民進黨投出三振,國民黨收得「四壞」結果。原本的公投主力——「反萊豬進口」遭滑鐵盧,大概是國民黨從上到下不曾設想到的結果。



    不過,當1218公投從議題導向變成政黨間的「藍綠對決」時,公投案的通過評估本就該打折,不容樂觀看待。



    同意與不同意,公投的「南北差異」



    根據1218公投結果,若從各縣市的結果分析,結果呈現出「南北差異」。




    圖片
    各縣市公投開票同意與不同意。(製圖/太報)




    先以六都而言,台北、桃園四大公投全是「同意多過不同意」,新北除「重啟核四」外,其餘皆為「同意多過不同意」。



    台中作為國民黨執政縣市,僅「公投綁大選」是「同意多過不同意」,台南、高雄作為民進黨動員力道最強的兩都,自然是四大公投全數封殺。



    六都之外的縣市,北部如基隆市、新竹縣市、苗栗縣;中部如南投縣;東部如花蓮縣、台東縣;離島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四大公投全數「同意多過不同意」。至於南部如嘉義縣、屏東縣,且由國民黨執政的宜蘭縣、彰化縣、嘉義市、雲林縣,都是「不同意多過同意」。



    公投結果足見南北對四大公投背後代表的四大議題之「觀點分歧」。除此之外,彷彿再次看到過去的「北藍南綠」,只是藍的票已經萎縮到無法「北票南送」了。



    有趣的是,萊豬議題一向被認為與食安、綠營宣稱的貿易有關外,與台灣養豬農最有利害相關。而「反萊豬公投」在養豬大縣雲林、屏東竟投出可能悖於豬農利益的結果。




    圖片
    反萊豬公投,養豬大縣雲林縣、屏東縣兩者不同意票皆多於同意票。(製圖/太報)




    根據《中央社》報導,雲林縣養豬協會理事蔡德福受訪表示,反萊豬公投案沒有通過「只能認了」,生意人就會以此為依據進口萊豬,且基於只要不被發現的僥倖心態,摻雜在加工肉品中。台灣本土豬肉雖然都是零檢出(萊克多巴胺),若出口到日本等國家,對台灣豬肉也會有所疑慮,影響出口。



    屏東縣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則說,台灣有兩萬多攤的溫體豬肉商,從市場區分來看,75%是溫體豬肉、10%生鮮超市、10%是台灣冷凍豬肉,進口比例僅佔5%,以台灣消費者的取向還是偏好台灣的溫體豬,「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台灣豬肉市場。」同時,另有屏東養豬農表達擔憂。



    或許雲林、屏東的例子亦側面佐證,利益結合議題導向的公投仍不敵政治導向的操作。



    公投演變成「藍綠對決」,難引社會共鳴



    事實上,回顧10月23日「刪Q案」後的第一份四大公投民調,民調顯示四大公投都通過的可能性相當高。



    然而,從某一個時刻開始,公投成為了「藍綠對決」。



    這個公投走向政黨對決的時刻,可以追溯到11月14日民進黨全代會,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下達「軍令狀」,強力宣示「正面迎戰是民進黨唯一的選擇」,就算發動公投的政黨起心動念是為了惡鬥,公投仍是人民的權利,「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把自己的理念說清楚,相信人民會做理性的決定」、「應用公投結果告訴全世界,台灣是值得信賴的夥伴,我們願意參與全球暖化的解方,尊重自由貿易的價值,為民主深化而努力」,守住這場公投、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才是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的真正意義。」



    民進黨力圖引誘國民黨讓議題導向的公投,走向綠營希望的政黨對決,國民黨似乎還真就加碼跟進,跟著民進黨一同動員基本盤。過程中,藍綠都失去中間選民支持,他們1218當天更無動力出門投票,「反正玩到後來,就是藍綠在玩,我們看膩了。」



    藍綠對決的公投,自然難引社會共鳴。



    公投屬性成謎,這次的公投只是「公投」



    有論者針對1218公投屬性討論,但不論如何討論,都無法確定「假使通過了,對於政府究竟是否具有『強制力』、『約束力』」。



    筆者認為,這次公投的屬性既非「創制」,更非「複決」,亦非「立法」,倒像是「政策諮詢」,單純表達民意的「公投」。



    根據《公民投票法》第 2 條,本法所稱公民投票,包括全國性及地方性公民投票。全國性公民投票,依憲法規定外,其他適用事項如下:



    一、法律之複決(對既有法律的再次決定)。

    二、立法原則之創制(訂立新法律)。

    三、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



    搭配《公民投票法》第30條綜合來看:請問1218公投有法律複決?有立法原則創制?或有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



    若上述所提的部分都沒有,中間選民見到公投成「藍綠廝殺」的戰場後,或許會產生想法「投了有什麼用」,進而影響實際出門投票意願。公投屬性或為無法引起中間選民共鳴的原因之一。



    難論藍綠輸贏的1218公投



    這場公投事實上藍綠沒有明顯的輸贏。面對結果,藍綠雙方可能都笑不出來。



    首先,綠營動員力道之強清晰可見,自公投前爆出的「綠營動員KPI事件」到高昂的公投宣傳費等便能得知,綠營甚至打出「抗中保台牌」,不同意票仍不過約495萬門檻。更讓綠營笑不出來的是,「抗中保台牌」的邊際效益驟減,幾乎沒有中間選民因為「恐中」出來投票。



    其次,藍營則是戰略與戰術明顯失調,戰略目標「四大公投全過」是正確的,戰術上卻無法整合各方分進合擊,難達戰略目標。「戰術失靈」絕非某一特定「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國民黨素有「找戰犯」文化,真正的癥結點是國民黨結構性的缺陷、有實力者的擁兵自重,這些都是國民黨的結構性問題,提早在2022選舉前曝光,對於國民黨也是好事。




    圖片
    這場公投事實上藍綠沒有明顯的輸贏。 (圖/翻攝自蔡英文、朱立倫臉書)




    最後,根據投票前的民調顯示理應會是「兩好兩壞」。然而,公投的最後結果無情推翻眾多選務老手基於民調的預測——民調回答與實際投票終究是兩回事。顯見扣除政黨基本盤之後,「某一群人」需要有更強的投票驅動力才會願意投票,比如公投真的跟大選綁在一起。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林昕慧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