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經在臉書上分享過一句話,一個句子如果是「女生應該要離開他」,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她如果沒有離開就是「不應該」。每次一有親密關係暴力的新聞出現時,大多被討論的是「如何遠離恐怖情人」、「另一半有暴力傾向你應該怎麼做」,這些文章對我來說,都只是正向地檢討被害者罷了。用正面一些的角度去想,或許是因為我們預設「施暴者不會改變」,於是只好去討論如何遠離他們嗎?
不應該是這樣的。親密關係暴力也是暴力,和新聞中路上砸車、械鬥的犯罪行為沒有什麼不一樣。你會對被黑幫火拼波及的無辜路人說「你不要逼他就沒事了」嗎?況且,在親密關係暴力中不同的是,兩人的生活緊密連結,被害者無論做什麼決定都很困難。身邊的人能做的,就是提供各種心理、社會、經濟上的支持,其他的,尊重當事人的想法。
常常有社會案件發生的時候,因為不安全感、害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人會下意識地去找「原因」。是不是因為她不夠小心?是不是因為她個性也很衝?我們要怎麼看出施暴者的特點?這次的事件,甚至連被害者的政治傾向、工作表現都能拿出來奚落。這樣的「檢討」,真的能夠改變社會現況嗎?還是只是抒發自己的情緒、造成二度的言語暴力傷害而已呢?
而暴力的定義是什麼?在法律上的意義和現實生活中造成的影響又該如何界定呢?我不是法律專家,但我認為親密關係中,對自己的認知還是最重要的。大多對性別議題有關注的人都知道,性騷擾就是和性或性別有關的舉止,「讓他人感到不舒服」。其實一樣的動作在不同的人眼中,造成的傷害差異性是很大的。
同樣地,伴侶平時的動作及態度,對自己的情緒產生怎麼樣的影響?你能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侵害?不能接受的話能夠怎麼去溝通、去反應?你的底線是什麼?這些都是自己要為自己負責的議題。
無論如何,暴力都是不對的。面對施暴者,我們應該著重在討論如何矯正他的行為,而非被害者該如何表現。不要忘了,這些「檢討被害者」的聲音,都可能同時造成沈默被害者的壓力,讓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行為更難浮上檯面。被暴力對待並不是丟臉的事,而在暴力行為中的倖存者,無論積極反擊或是選擇別的處理方式,都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伸出友善的一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