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疫情趨緩,經濟復甦態勢明顯。台經院表示,儘管數據顯示台灣明年的經濟成長率仍有不錯的成績,然而,面對變種病毒的潛在威脅、全球供應鏈不穩定、美國與歐洲等先進國家的貨幣政策退場等,台灣有四大挑戰要審慎因應。
台灣經濟研究院今(11月8日)於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2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由台經院院長張建一主持,分別由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及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剖析經濟情勢與未來展望。
2022年首要面對的挑戰來自於全球通膨及其衍生影響,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今年第二季全球物價明顯升溫,美國消費者物價漲幅連續多月上升至5%以上,連歐洲也升至3%以上,主因來自於房價、原物料價格等高漲,以及供給面中斷造成的供不應求。
儘管台灣許多產業受惠於國際價格上漲,下游廠商也積極回補庫存帶動出口表現,一旦進入2022年,需求若無法消化庫存,廠商將面臨成本上漲壓力,且下游需求恢復的程度不一,未必能進行適當的價格轉嫁,將會影響廠商的出口與競爭力表現。
第二個挑戰,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孫明德表示,物價上漲除了影響出口,也牽動台灣內部通膨數據,甚至各國央行為因應此問題,貨幣政策要採取正常化或緊縮等,會進而引發金融及房地產的震盪。
台經院資料顯示,美歐日中四大央行從2021年至2022年間,資產由20兆美元增至30兆美元,在透過衍生交易外溢影響至全球金融市場。不過,中國和日本的央行從2021年上半年起,寬鬆貨幣政策先行暫緩,而美國與歐洲的央行也開始考慮減少購債。
孫明德補充,從這幾個國家的央行措施來看,到了2022年會更加明顯,若美國和歐洲兩大央行再減少購債,或提前由正常化走向升息緊縮,金融市場勢必產生大幅震盪,恐將波及台灣的匯率和利率走向,同時對金融產業產生影響。
第三個挑戰就是美中貿易戰。院長張建一指出,美中貿易戰持續迄今,今年10月在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提出,「再掛鉤」和「持久共存」的概念後,使得美中貿易戰持續的可能性降低,而台灣正積極尋求加入CPTPP,妹中貿易情勢變化,是否會影響台灣加入的進程,值得觀察。
最後,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孫明德提醒,美國曾直指半導體產業過於依賴亞洲生產,不僅要求台灣廠商赴美生產,就連日本和歐洲等都採取積極措施,吸引台灣業者赴當地設廠,種種舉措在2022年後勢將加色進行,未來是否會產生替代效果。此外,紡織業近年積極在中國以外的區域,尋找新的生產基地,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但受到疫情影響,使得業者遷移腳步受到影響。
孫明德強調,後疫情時代,台灣如何在全球供應鏈布局中保持優勢,十分重要,2022年將會是充滿挑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