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任恩儀|從資優生跳樓談青少年情緒協助,家長們請留意三個關鍵

    2021-09-15 10:20 / 作者 陳玠婷

    年輕的資優學生開學不到一個月跳樓了,傷痛的記憶猶新,2017年其實差不多的時間點也發生過類似的憾事。



    新聞出來後,跳樓的孩子往往很快被貼上各種標籤,明星學校、數理資優班、資優生。但不要忘記,這個孩子也許聰慧,但能代表這個孩子的絕對不只是他的學業表現。



    人們對待聰明成績好的學生常見的盲點是,把他們孤立出來成為一個「特殊而古怪的」群體,過度正向或負向的看待他們,卻忽視了他們也是青少年這個事實。




    圖片
    人們對待聰明成績好的學生常見的盲點是,把他們孤立出來成為一個「特殊而古怪的」群體,過度正向或負向的看待他們,卻忽視了他們也是青少年這個事實。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都同意,每個生命都寶貴,每個孩子都獨特。孩子本身的個性、家庭生態和互動模式、這陣子遇到的人事物,可能都影響這個悲劇。然而分析個案固然提供某些見解,但更要提醒的是此刻成人的發言,從關心而出的討論,代表這個社會回應孩子情緒的方式。



    簡單說,其他的孩子正在觀看,如果自己有情緒有困難,能不能安全地說出來,是不是有可能被好好接住。身為兒童與青少年情緒教育的研究與教學人員,我想提供三個提醒。



    與資優生互動,除了聰慧,要重視一般青少年特質



    我的研究訪問過近300位資優生「如果你可以跟一個關心你的大人聊聊,你想聊甚麼?」結果發現這些國高中階段的資優生想要談的三大主題分別是,感覺與情緒、未來職涯發展與大學選系,還有人際關係(包含親子與友伴關係)。



    細看,這三項主題並不特殊,其實就是這個年紀青少年容易關注的議題。所以,如果拿掉這些聰慧或資優的標籤,那麼也許問題不僅是明星學校或數理資優,而是課業壓力和對新環境的適應。不僅是資優生會遇到親子溝通的挑戰和父母期望,所有青少年都會有,以這樣的角度來討論,那麼或許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內容。



    過往輔導資優學生,我也發現,他們跟多數的青少年相似,情緒容易衝動,需要引導,會擔憂別人對她們外貌的平價,擔心父母的責備,和父母常有意見的不一致,也會對未來感到迷惘。



    成人發言與回應不要剝奪青少年的話語權



    在這種時刻,很多人是好意,想機會教育,就會想趁此機會跟孩子聊聊。然而有時候成人為了表示自己能理解,就會開始大談自己以前的經驗。甚至會說,自己也曾經要跳樓,也曾經是個不快樂的孩子。或許也衍伸出,成人也有痛苦或生命的本質就是艱難等發言。有些人也會進一步強調不要讓爸爸媽媽傷心等呼籲。




    圖片
    國高中階段的資優生,對自我感覺與情緒、未來職涯發展與大學選系和人際關係感到困擾,其實他們與一般學生無異,都在學習探索人生。(圖片來源/Unsplash)




    本意或許是好,但卻忽略了自己不是當事者,時代也在轉變,有些經驗確實可以呼應連結,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傷痛和困難。況且,對於情緒已經波動的青少年,再次提醒他們要面對的社會和家庭責任,恐怕不是最適合的時機。



    所以提醒成人,如果要和青少年談此刻的困難,先聽,先承認自己可能是不懂,先承認這個孩子的問題是特殊的,不要預設立場。



    如果想提醒他們是被愛的,那就抱抱他們吧。



    聆聽情緒,聽得懂比建言更重要



    成人式的建言甚至可以直接免去,青少年更需要的是陪伴,他們需要的是有空間去思考自己面對的困境,找出合適的解決之道。而成人在這裡的角色扮演,可以是思考如何協助撐起這個可以安心成長的空間。



    美國一項對資優學生的調查裡發現有四成七的受訪者表示,當他們找學校輔導老師談話時,老師誤(曲)解了她們想要表達的內容。換言之,老師自認自己懂,但其實根本沒有聽懂。同一研究,也有五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問題被忽視。有時,外在成就會成為光環,成人容易先入為主覺得,你過得好好的,沒有甚麼大問題。試想這些願意打開心房談自己問題的青少年中,如果談話被誤解或忽視了,那麼大概他們下一次也不會想談了。



    網路上有人問到,如果今天是一個就讀普通國高中的孩子跳樓,這個新聞會被報導嗎?有新聞從業人員回答到會,只是版面會小一點。



    跳樓新聞反映社會對這個年輕生命的不捨。而大家問答,則是顯示有人反思為新聞的比重。其實每個青少年的生命都重要,生命的輕重也不能被比較。以群體論,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聰慧的資優學生沒有比較高的自殺率,他們也並不特別脆弱。



    然而不能否認,因為資優學生聰慧甚至部分學生早熟的特質,或者社會對待他們的方式,在教養、社會適應和個人調適,他們的成長經驗確實是不同於其他群體的青少年。那麼尊重各種獨特,協助青少年找出與自己和社會相處和好的方法,就成為協助青少年情緒正向發展很重要的關鍵。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