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任恩儀專欄|從「策展才女」劉真蓉事件,看三個「海外與台灣資訊不對等」嚴重後果

    2020-12-17 10:09 / 作者 陳玠婷

    近日曾經旅荷的規劃設計顧問策展人劉真蓉女士經歷登載不符一事,本來只是社群上的討論,後來因為荷蘭MVRDV建築事務公司公關部私底下去函給相關被誤導的媒體勘正,這個少見的動作,讓這件事情從原先僅限於藝文圈的討論,成為公眾注目的焦點。



    這不是單一事件,這幾年,類似案例層出不窮,有到巴黎彩妝學院上課的學員,回台後,冒稱自己為時裝周首席設計師的新聞。也有兼任職務卻膨風成國外大學的教授者,以此爲招牌,在台灣從事補教工作。有人經歷膨風,也有人學位吹牛,這些都引發爭議與討論。



    簡單說,部分赴海外進修或生活的台灣人,面向台灣社會時,搖身一變,「冒用」「誤用」不實學經歷或頭銜,在社群或業界闖蕩,獲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或光環。



    被抓包時,這些人最常見的推諉是溝通不良,「被聽錯」,被誤會。更有人惱羞成怒,口出惡言。

    荷蘭設計MVRDV發出聲明稿給台灣媒體,駁斥劉真蓉與夫婿的專業資歷。

    身為旅外多年,也仍然和台灣保有聯繫的人,對這樣的現象,提出三個觀點:



    部分有心的海外旅居者,惡意操弄海外和台灣的資訊不對等



    國外職場和台灣,在職缺分類、描述和工作型態上,有些差異。為了方便理解,有時,確實會使用註解,或者乾脆就簡化,選用相似的職稱來說明工作的內容。再加上距離、文化和語言差異,資訊獲取的不對等,如此,就給了有心人士可以惡意操作和利用的空間。



    海外台灣社群,對於相關專業領域中這樣的人,雖然會有耳聞甚或當成笑話,但往往因為個人生活忙碌,或者不一定和台灣保持聯繫,而不一定會主動協助澄清。於是這些名不符實的人,就突然在面對台灣社群時,搖擺過市,成為意外的貴賓或專家。

    衍序規劃設計主持人劉真蓉近年在台灣各地辦過幾場大型展覽,包括「大溪大禧」、「白晝之夜」、「台灣文博會」等等,大受好評。進兩個月卻傳出履歷、設計版權等問題,讓外界霧裡看花。(圖片來源/太報)

    社群中的爆紅與報隊互捧的風氣太盛



    社群中,透過適當操作,確實可以創造「爆紅現象」。細究幾位突然一夕爆紅,但爭議不少的人士,其實背後都有某些操作模式的痕跡。此外社群中也有報隊互捧的風氣,彼此幫襯拉抬。或許是無心,但等於也幫彼此背書。只是這樣的背書又是很薄弱的。有爭議時,原本相挺的同溫層,就會突然噤聲不言,甚至以彼此只是淺薄的工作交情來撇清關係。



    其實這是有方法可以避免的,台灣社會習慣透過第三者的某篇專訪或臉書來了解某個海外工作者,但專訪可以操作,臉書也多半由個人經營,自由心證的空間寬廣。建議,對於宣稱有海外工作學歷經驗者,最好還是能從LinkedIn等網站,進一步查證。尤其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太過輝煌的學經歷,恐怕真的需要好好檢驗。



    最後一點是提醒,真的,千萬不要濫用台灣社會的善意



    台灣因為文化多元,資訊流通,所以普遍性的,對外來文化和觀點接受度非常高。面對旅外的台灣人,大家也都願意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聆聽在不同文化裡的見聞和經驗,希望產生正向交流。



    這原來是好事,但這樣的善意不該被濫用。互信是難以建立,但很容易被打破的。



    再加上,國外履歷的驗證大部分都本於信賴原則,如果台灣社群常常都得用稽核查實的態度,海外的單位,也可能容易產生台灣人普遍喜歡造假的印象,影響整體。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在不同的角色上絕對都會有不同的觀察,都是很好的學習與經驗,誠實分享就好。此外也奉勸心存僥倖者,千萬別低估社會大眾的鑒別力,或者踐踏別人的良善。這種把一分說成十分,真真假假並存的自我膨脹,不是美化也不是行銷,根本就是謊言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啊!

    更多太報報導

    台灣設計展「新竹獸」爆不尊重創作者風波 策展人劉真蓉道歉:「我責無旁貸」

    家長們注意了!手遊《心跳文學部》驚悚詭譎劇情在校園現蹤跡,恐造成未成年心理創傷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